央视系列节目《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震撼人心,引起广泛反响。改革,触动的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改革,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与保守思维、固有模式进行的一场战争。
突然想起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他也曾努力进行过一次改革,却因受时代的局限和保守势力的反对而以失败而收场,遍查与王安石有关的资料,发现他不仅是改革家,更是位有太多故事的奇人、高人,颇值得回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亡只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这首词绝不同于笼统空泛的其他咏史作品,通篇流露着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情感,全词以史托今,激情豪迈,如果陈叔宝的诗不那么淫丽,也有如此的壮志豪情,或许他不会成为亡国之君,可是他沉溺酒色、不思进取,一门心思想做昏君代言人,绝写不出类似的作品。
这首词的作者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老家是抚州临川,出生在江西清江,其父王益一直都做地方官,王安石也算是一位小官二代,三两年便跟着他爹挪一个地方,在父亲身边安心学习的同时,也周游了江南、开阔了眼界。
王安石自小热爱读书,据说过目终生不忘,一篇文章看似不经意的挥笔写就,待你仔细看罢,令人着实佩服、拍案叫绝。
王益在江宁府通判(南京副市长)任上去世后,王安石便去首都开封参加进士高考,自视清高而又邋遢窝囊,跟个叫花子似的穷书生,乍到京城,能有几人搭理他?
可他文采好、见识广,又是典型愤青,论起时政滔滔不绝、谈起文学眉飞色舞,没多久竟觅得一位知己,这就是曾巩,两人惺惺相惜、相见恨晚,遂成莫逆之交。
曾巩出声诗书世家,与王安石的爱好一样,从小也是熟读经书、文采飞扬,十八九岁在京城就很有名气,背景比王安石要强得多,人家老爹是京官、太常博士,跟大文豪欧阳修是老交情。
曾巩陪着王安石到欧阳修家拜访,送的是什么礼?《史记》里面没说,但欧阳修却真的被这小伙的文笔打动,穿着简朴,浑身土气,甚至有些邋遢,却不卑不亢、举止轩昂,嗯,是个人才,得给朝廷推荐推荐。
大文豪爱人才、王安石遇贵人,这次会试,他进士及第,得了四名。
曾巩呢?看来是文笔不如王安石,或许是他没有王安石多年流离生活的感悟,缺乏实际内容,这次没有成功,十几年以后才与苏轼、苏辙兄弟俩一起录取为进士,那也是沾的欧阳修的光,因为这次的主考官正是大文豪。而王安石呢?已经当上了常州市的一把手,还在朝廷兼了个跟曾巩他爹一样的职务:太常博士。
筒子们,王安石的朋友圈,不仅仅是这几位,还有几位大神,至今仍口口传颂。
“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老前辈范仲淹跟王安石的父亲是进士同学,范仲淹与欧阳修是忘年交,王安石的挚友曾巩也曾时常跟范仲淹书信交流汇报思想,那么,范仲淹肯定也跟王安石有过不少的交流,是他正儿八经的长辈。
王安石的革新变法,或许就曾受范老前辈的影响呢?不得而知。范仲淹当初改革不成功,惹人非议,方法不对,看我的,王安石可能一直都想撸起袖子改一回。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的欧阳修,是王安石踏上政途的贵人、文学上的朋友,后来却成了他推行“青苗法”的绊脚石,两人亦师亦友的关系有点耐人寻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是楼主的本家,若是我嫡系老祖宗多好?呵呵,查了好多遍家谱,人家却与我无关。
按资历论起来,苏轼应该是王安石的后辈、学生,虽政见不同,但两人在文学上却是彼此欣赏的,亦敌亦友、恩怨难了。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这是王安石对苏东坡的评价,“此老乃野狐精也”是苏轼看了王安石的《桂枝香》后由衷的佩服。
鼎鼎大名的包黑子青天大老爷,与王安石也有渊源。
包拯的黑脸举宋无双、闻名朝野,脸黑心不黑、执法如铁山,所以才整天板着个脸,有人说他若能时常笑几声,黄河水也不至于那么浑。
王安石的脸也很黑,但黑的跟包青天不一个概念,他是十天半月的不洗一次脸,谁劝也不听,死犟死犟。
当年他与司马光一起在群牧司做判官时,群牧司衙门里的牡丹花盛开,满园春色、景色迷人,就连群牧使黑脸包青天都来了雅兴,召集部属前来饮酒赏花。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不喜欢喝酒,包拯提议举酒庆贺时,其他人急忙捧场,唯独此二人不喝一口,惹的包大人很没面子、摔了酒碗,司马光忙起身道歉,硬着头皮喝了起来,再看王安石呢?任凭司马光踩他脚、拽他衣袖,愣是纹丝不动,坚决不喝,能奈我何?气的包拯脸更黑。
好在包青天大公无私,不结党拉派,否则真的会给王安石一个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