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尧舜禹禅让
帝王之家,为了名利,勾心斗角,弑君杀父,夫妻反目,儿女成仇。
身为皇帝,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他虽然处在权力巅峰,坐拥三万里江山和上下臣民,空有佳丽三千儿女无数,反而感到无比的孤独和恐惧。
每当这个时候,大家就会追忆尧舜禹的时代,那个连天下都可以让来让去的时代。
尧自己有一个儿子叫丹朱,可惜并不贤明。尧认为,与其让丹朱一人得利,执掌天下,倒不如让舜承大统,天下受益。
尧在位70年的时候,得到了舜。这时,尧已经89岁了,舜刚刚30岁。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这就是娥皇女英。
舜死后,两位公主投湘江自尽,成为屈原《九歌》里歌颂的湘君湘夫人。据我估计,这两个女儿应该都是尧60岁以后才得的孩子。
尧109岁的时候,让舜摄行天下,代理国政,有点像后世的摄政王。大约117岁的时候,尧驾崩。
舜守孝三年,不肯继位,坚持让丹朱来继承天子之位。天下百姓承认舜而不承认丹朱,无论是朝觐还是诉讼,都来找舜。最后,舜没有办法,只好继承了天子之位。
舜也有一个儿子,叫商均,也不成材。舜大约100岁驾崩,临死前,学尧的样子,把天子的位置让给了夏禹。
虽然夏禹也在守孝三年后不肯继位,不过夏禹治水有功,天下归心,这位置并没有成功转让出去。
夏禹有一个儿子,叫夏启,出落得非常聪慧勇敢,颇得民心。夏禹驾崩之时,按照旧例,把天子之位让给了益。益也仿照旧例,守孝三年后,避让于箕山之阳。
不想,益这个人资历浅,没有很好的人缘,更没有夏启的根基。大家竟然顺水推舟,拥立了夏启。
夏启建立夏朝,成为开国之君。从此,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从公天下,转为私天下,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
02 尧舜禹是同姓亲戚
《史记》里记载,从黄帝到尧舜禹,同一个姓氏,同一个宗族。只是为了彰显帝王的德行,而改异了国号。
比如黄帝称有熊氏,颛顼帝称高阳氏,帝喾称高辛氏,帝尧称陶唐氏,帝舜称有虞氏,而帝禹,则被称为夏后氏。
另外,无论是黄帝、颛顼、帝喾,还是尧舜禹,都是死后的谥号,为了便于讲述,我们仍保留这些称呼。
按照九族的顺序,高祖,曾祖父,祖父,考(父帝),己身,子,孙,曾孙,玄孙,耳孙。黄帝是尧的高祖,是老祖宗,又称鼻祖或始祖。
皇帝除了正妃嫘祖之外,另有3个妃子,一共有25个孩子。其中14个孩子得到封地,并以封地作为姓氏。
嫘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玄嚣,小儿子昌意。黄帝把他们两个留在身边,都保留了姬姓。
黄帝驾崩之时,小儿子昌意的儿子高阳继承帝位,这就是颛顼帝。
高阳虽然有儿子,但是高阳驾崩后,是玄嚣的孙子高辛继承帝位,这就是帝喾。
帝喾死后,他的儿子帝挚继承帝位。帝挚可能没有儿子,由他的弟弟放勋继承帝位,这就是帝尧。
再说高阳,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穷蝉,一个叫鲧。鲧是神话里很有名的人物,他是夏禹的父亲。论辈分,尧和禹是同辈的堂兄弟。
穷蝉那一支,儿子敬康,孙句望,曾孙桥牛,玄孙瞽叟,耳孙重华,也就是帝舜。论辈分,尧和舜的高祖是堂兄弟,比舜高了四辈。
尧和舜是出了五服的远亲,不过,尧喜欢舜,直接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舜。于是,舜就变成了尧的女婿,相当于是半个儿子。
03 尧的追悼会
刚才说到“五服”,事实上,是指古人按照亲疏远近穿的五等丧服,分别是斩衰(音斩崔)、齐衰(音咨崔)、大功、小功、缌(音思)麻。
这五等丧服,布料由粗到细,做工由粗疏到精致,守丧期限由长到短,昭示着穿衣者的悲痛程度由深到浅。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并不是说亲戚不如邻居好,而是指出了五服的亲戚,连丧服都不用穿,关系实在是淡之又淡,算不上亲戚了,只不过同一个祖宗罢了。
如果纯粹按照家族关系来说,尧驾崩之后,舜不用服丧。因为尧算是舜的族高祖父,已经不在丧服之列。
不过,舜既然已经成为了尧的女婿,那么他就要穿最轻一等的丧服,也就是缌麻。
丧服是用最细的熟麻布做成,做工也最为精致,服丧三月,不用拄丧杖。
同族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辈的亲戚,或者舅父、姨母、表兄弟、岳父母去世后,一般都是服缌麻。
至于夏启,作为尧的族堂兄弟,也服缌麻,而不是大功。
大功的丧服用较细密的熟麻布制成,服丧9月,也不用杖。出嫁的姑姑、未嫁的堂姐妹、还有堂兄弟去世后,一般服大功。
不过,尧是天子。无论是舜还是夏启,都是他的臣子,都要服斩衰,也就是最重的一等丧服,服丧3年。
丧服用最粗糙的生麻布制成,简单裁剪,衣领、衣边和袖口连边都不缝,就像用刀斧砍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斩衰。
手里还要拿一根竹制的哭丧棒,意思是悲痛到无意修饰,甚至站立不稳。
死者的臣子、儿子、未出嫁或者离婚回家的女儿、妻妾、孙子、曾孙都要守此重孝。 另外,丧期说是3年,实则25个月。
国法大于家规,不论亲疏远近,不论辈分长幼,全是尧的臣子。因此,在尧的追悼会上,舜和启都是穿的粗麻衣服,手里拿着一根哭丧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