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中年危机”这个社会现象,是焦虑这个词的很好的体现。
第一次听到“中年危机”的时候我还在上大学,直到联合国简单粗暴的把92年以前出生的人的都定为中年,“中年危机”这个词正式从个人焦虑升级为社会话题。我也猝不及防的一瞬间变为中年,这是一个来自联合国的暴击。
事实上,大学毕业以后,我就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提醒你应该着急了。“女生过了30就找不到对象了,你要抓紧!”“你这个年纪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人生大事!”这种声音此起彼伏,各位“慈善家”争先恐后的“送温暖”,替你焦虑。
可比起仓促的把另一个人的人生拉进自己的生活里,我更焦虑的是社会发展太快,我的思想、认知和能力还远远跟不上发展的进度。
“中年危机”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很多人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不甚满意,尤其是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干了很多年,看不到提升的希望,焦虑与绝望如影随形。
我很喜欢的主持人马东,就在央视工作了12年,然后跳槽到爱奇艺,找了一群奇葩办了《奇葩说》,大获成功,最终成立米未传媒。
和马东相比,绝大部分人的焦虑来自于,有太多的顾虑,没有放弃的勇气,也没有开辟新天地的底气。焦虑又不作为是最糟糕的情况:不敢改变,又不想认命。
这种无奈就像是一段糟糕的恋情,你分明看不上他,不敢想象跟他过一辈子,却因为周围的压力,自身的焦虑,拼命抓住他,好像他是一颗解决你焦虑的救命稻草。
长久地看,这样的行为只能导致一种结果:一直凑合下去,变成更糟糕的人。
最后我想说:我不想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