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是07年的,转眼过去快十年了。想来真的是很长的一段岁月,不知不觉就走到这里了。
从中学时代的埋头念书到大学里相对随性的生活学习一直都是按部就班。曾经模模糊糊的梦想绝大多数都没有发生。中学时候以为认真读书就一切安好,大学时候以为工作还有很远要尽情享受青春,活动不加选择就凑热闹还生硬地谈了一次恋爱。很少去直面生活到底要去向哪里。在遥远的中学时代每个人似乎都有无限可能,现在似乎不是这样。
如果问自己为什么现在是这样子,满意现在的状态么。
理论上来说答案应该是个人基础加上过去所做的每一个选择,包括你某一天是选择赖床还是晨读等等一切,慢慢造就了现在的你。一般来说还有一些很关键的选择节点,比如大学的选择,专业的选择,有没有和谁在一起等等。这些选择的意义都会经过时间的催化,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深深刻在每个人身体里。
数学中的中心极限定理表明,无数的选择中如果有大量相对随机的选择,则也会导致逼近相对类似正态的输出。额,说到这里不禁有点发麻。换句话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的选择都是相对随意的,那么最后生活的输出也应是一个类似正态分布的结果。
没有好运地随意生活到最好的那拨人的生活中,但是我相信能够通过许多更好的主动选择与改变,生活地更好一点。
大多数人都会在新年或者生日的时候许下愿望期待未来的日子里变得更优秀。很多重复的愿望:变漂亮、多赚钱、变瘦、成绩更好、读更多书、去更多地方、找到男女朋友等等。一般来说我们基于现状都是会期待改变的。
我们为什么要改变呢。
在认真检查改变自己的todolist之后,经过一定程度的自我剖析,我发觉改变的源动力来自于真正在意渴求的某些东西或者害怕担忧某些事情发生。比如为什么有的姑娘拼命控制体重,或许背后的核心动力是来自于男神的目光,为什么有人会拼命工作,或许背后的核心动力害怕自己称为碌碌无为的人。一些人和事或者心里上的强烈需求构成了自我改变的强大源动力。
如果反复确认某一件事情真的很重要很渴望,那么就是时候践行了。
这与《拖延心理学》第四部分中的描述是一致的。
这个时候我们意识到了:如果我们不做那些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将会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哈葛罗认为这是“改变最为重要的一步”,因为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必须做出改变。
有过不少的想法和改变。
还没成功的有:谈吉他、吹口琴、写故事、手绘、修图、上架app等等。
也有成功的案例:篮球、游泳、单人旅途、登台表演、电台节目等等。
检查上面罗列的事情里面,可以发觉成功与否的差别很简单:有没有真得花时间精力坚持去做,就是这么的简单。这其中遇到挫折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致力于去完成那些被意识到应该去做的事情。这可能是改变过程中比较令人尴尬的一个阶段,因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需要付出努力,也需要不断实践和重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很多挫折。
在这一过程中的方法论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它会帮助我们坚持地更好,改变地更快更完善。因为永远的真相是:你不可能一下子改变自己,时间这个催化剂是一定需要的。既要抓紧时间,又不能急。
只是简单想想的事情终究会模糊在记忆里,只有真正认真付出时间并坚持的才会形成真的改变。
想改变,就去做,做到了才算践行。做不到,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