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主要阐述了人类的消费动机。
开头几章的内容还蛮吸引人的,看得也比较仔细,到后面的部分则处于一种快速翻过的状态。厚厚一本书快速翻过,还记得什么呢?
在消费的潜意识里,人们是想要夸耀和伪装自己的特质和优点。(如果我去菜场买点青菜和土豆,应该不算吧。肚子饿得时候买个饭团吃呢?貌似也谈不上夸耀和伪装吧。但对于买一些稀缺的商品,或者说是奢侈品,倒是很有道理。)
消费主义不是“物质的”,而是“符号的”。它主要关注的是符号、象征、形象和品牌的心理世界,而非日用品的物理世界。(这个说的好像是“国王的新衣”,那件衣服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你看见了,你就是个聪明人哟!)
市场就是神灯,可以满足你的消费愿望。然而,它满足的往往是愿望的字面意思,而不是背后的真正的需求。(神灯的比喻还蛮精彩的,我觉得某宝就已经拥有神灯的特质了,以后剁手的时候,可以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真正的需求。)
指导生产的再也不是从上个季度的利润指数中得到的粗陋的反馈信息,而成了对人类偏好和性格的实证研究。(这又让我想起了某宝。在目前的市场上,到底是我们选择了商品,还是商品选择了我们。或许人们误以为自己在引领和追逐流行,殊不知,自己就是在被牵着鼻子走。所谓的偏好,其实都来自于广告和营销。)
市场营销推动了以主观愉悦、社会地位、浪漫和生活方式为基础的自我陶醉的唯心主义,因为一件商品的精神附属物变得比其实际的物理品质更重要了。这就是广告和品牌的真正目的,即在商品和消费者的渴望之间建立联系,好让商品在消费者眼里的价值突破其纯粹的物理形态所能提供的最大程度。(看这类书籍,总有点鬼打墙的感觉,有的话是很有道理,但是看着看着,也会有怎么又绕回去的感觉,好了,就当作是呼应吧!)
有的消费源于模仿他人的饮食习惯。(加工食品大多不健康,但是就是很能吸引人,对,欺骗你的味觉,壮大了某些组织的荷包,对,你中计了。)
每个人都患上了消费主义自恋症。(凭良心说,谁下单时,没在心里把自己暗示为卖家秀过。)
消费主义错觉,产品背后的潜台词。(感觉广告都是阴谋,没有了广告中的产品,让人的信心大打折扣。可每次看到用同品牌新老产品的对比,来突显新产品的出色时,我总觉得它在打脸!)
到本书即将结尾的部分时,已经快要转弯拐进断舍离了。比如:断了买某样东西的念头;把老款的修修好再用;问别人借;买二手的……
不过在买买买盛行的当下,警惕营销术,不要妄想通过追求商品去达到提升个人特质的目的,还是有积极的意义的。毕竟最后人与人的相处,还是真诚、友善等一些自然特质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