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她心理
作为一个资深无安全感的纠结Girl,笔者对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非常敏感。不管是与陌生人之间,还是与亲近人之间的距离,或远或近,都让我感到不适与焦虑。
据心理学研究,普通人的人际交往心理安全距离,也就是与陌生人的安全距离是1.5米,而我想,我的心理安全距离应该在2米左右。
即便是再亲近如亲人、爱人、闺蜜⋯⋯也许空间距离拉的够近,但心理距离可能反而更远。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爱之深责之切?笔者又乱比喻了,或者是远香近臭?好吧,我的意思就是,我的心理安全距离,不管是与陌生人还是亲近人,似乎都称不上近。
所以,我一直对突破我心理安全距离的一种人很感兴趣,那就是,理发师。
心理学上还有针对亲密关系的,另一种心理安全距离统计,例如与亲人、爱人、朋友等的心理安全距离。普通人在一个中指的距离内,而我,也许得需要两个中指。
先不管笔者,如此脱离群众平均数值的成因,我还是想谈谈这个,叫做理发师的陌生人。他轻易地突破我的两重心理距离,而我,却很少感到不适,或者说在最初的不适过后,会飞快进入最熟悉的陌生人模式。
他可以拿着凶器(锋利的剪刀),游走于我的心理安全区半径内,甚至用剪刀碰触我的要害,比如脖子、耳朵、眼睛⋯⋯
在某种程度上,这比最亲密的母女、情人距离都要近,且,即便是他们,你也不会在他们拿着凶器的时候轻易靠近。
所以,除了理发师帅气的面容、妥帖的话语外,他手里的剪刀,应该也是让我们迅速,卸下心防的关键因素吧。
不知道,你是否跟笔者一样,在选择了一个合心意的理发师后,总是喜欢从一而终。去理发时,更多的像是去见一个圈子外的朋友,或更像是去见一个,除了可以重塑心灵,也可以重塑外表的心理咨询师。
其实,如果你偶尔投注注意力,到你们的谈话中时,你会发现。理发师的温柔软语,更像是情人间的循循善诱,除了诱导你买产品办卡外,他会让你不自觉的吐露你的心事,然后不着痕迹地,开解与夸赞,让你在发型焕然一新时,也觉得心情焕然一新。
当然,这样的服务是与金钱挂钩的,越贵的理发师,越愿意投注精力于客人的心情,而不仅仅是,让人头疼不已的推销产品。说实话,我常常觉得,理发师都是上过心理咨询培训课的。
这也不仅仅是笔者的胡乱猜测,据说在心理疾病高发区的日本,就组织大批理发师进行心理咨询培训,因为他们发现,很多人在理发中更容易,且更不抵触地接受心理疏导。
也许这种心理安全距离的强行突破,是理发师的优势所在吧。毕竟即便是资深心理咨询师,与客户之间也是隔着,足够长的心理安全距离的。想让一个面对医生的人卸下心防,可想而知有多难。
不过,这种安全距离的打破,也有着危险的界限模糊,有时候脆弱的心灵会分不清,你面对的究竟是陌生人,还是温柔软语的情人。
就像是关之琳很久之前拍的一部电影《做头》,电影中充斥着一个人,心理安全距离感丧失后的错觉。被穷养的美人太太关之琳,在错乱的心理距离中,在帅气且温柔的理发师身上,寻找救赎。
那不过是错觉而已,那不过是一种并不对等的交易,毕竟,大部分时间他倾听,却并不一定倾诉。
他给你修剪三千烦恼丝,也顺便修剪你繁杂的心事,但你走出理发店的大门,就回到了的现实的世界。就仿佛你刚刚不是去理发,而是去见了一个,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魔法师。
不过,也有人贪恋魔法师的魅力,选择抓住一个带入自己现实生活中,结果在现实生活的阳光照耀下,魔法师也不过是一个凡人而已。
笔者大学时,有个隔壁系的女生,就嫁给了一个理发师。是的,就是在大学期间嫁人了,在我们那个年代,这还是很惊世骇俗的。
一开始,大家都喜欢去那个,离学校很近的小理发店,找她老公剪头发。很有种看西洋镜的意思,但后来就不去了,因为那女生的眼神,变得越来越不善,尤其是在她老公,对着我的校花舍友温柔软语时⋯⋯
我们也就很识趣的,专门绕过那家店去剪头发,后来听说,那女生总是逃课去帮忙看店,再后来,商业街拆迁了,我们毕业了,而那个女生却再没人提起。
天马行空地写了一堆,也不过是因为,笔者御用多年的理发师离职了而已,据说是回老家自立门户去了,可喜可贺。
只可惜,笔者要再寻一个合适妥帖的理发师,真的很难,有时候觉得,并不比寻找一个男朋友来的简单。
毕竟,这是个突破你双重心理安全距离的人,且要兼顾我们那长长短短的三千烦恼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