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18年,明朝永乐十六年,一代高僧姚广孝在病榻上,面对着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提出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请求。这位在明朝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僧人,他的临终遗愿并非关乎个人,而是关于另一位僧人的命运——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赐名广孝,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庵号独庵(独菴),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通称姚道衍。他是江浙行中书省平江路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祖籍福州府长乐县。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临济宗僧人、诗人,明成祖靖难之役的叛臣之一,也是协助朱棣篡位夺权的第一功臣。
姚广孝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14岁时剃度出家,先后学习了天台、密教,最后改宗禅门,修持临济宗。他曾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洪武年间,姚广孝被明太祖朱元璋召入京师,但没有被授为僧官,只获赐僧衣。后来,他得到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举荐,与燕王朱棣相谈甚欢,便要求随朱棣前往北平。
建文帝继位后实行削藩之策,姚广孝密劝朱棣起兵。朱棣起初犹豫,但姚广孝坚持认为天道在朱棣这边。后来,姚广孝向朱棣推荐相士袁珙、卜者金忠,使朱棣逐渐下定决心。朱棣暗中拉拢军官,勾结部队,并招募勇士,而姚广孝则在燕王府后苑训练兵马,还修建厚墙环绕的地穴,打造军器,用饲养的鹅鸭来掩盖声音。1399年,朱棣起兵,号称奉天靖难,姚广孝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在随后的战争中,姚广孝虽然没有亲临前线,但他的智谋对朱棣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1402年,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姚广孝被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后来又被拜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复姓为姚,赐名广孝。
姚广孝晚年继续辅佐朝政,明成祖每次与他交谈,都称他为少师,而不直呼其名。明成祖曾命姚广孝蓄发还俗,但被姚广孝拒绝。他仍然保持僧人的身份,居住在寺庙中。然而,姚广孝的一生并非只有政治斗争。他晚年的著作《道余录》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所关心的,是另一位僧人的命运。1418年,姚广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庆寿寺中。明成祖数次前去探视,赐金唾壶,并问他有什么要求。姚广孝请求赦免被关押已久的建文帝主录僧溥洽。
溥洽,作为建文帝的主录僧,在明成祖攻入南京后,因涉及建文帝可能伪装成僧人逃跑的传言而被监禁。尽管溥洽被囚禁了十余年,但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始终是一个未解之谜。姚广孝在临终前,请求明成祖释放溥洽,这一请求体现了他对同道中人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佛法的虔诚。明成祖朱棣面对这位曾助自己夺取皇位的高僧的最后请求,最终答应了下来。溥洽得以释放,而姚广孝也在叩首拜谢后不久,安详地离世,享年84岁。他的去世,让明成祖深感悲痛,辍朝两日,以僧礼下葬,并追赠他为荣国公,谥号恭靖。明成祖答应了他的请求,溥洽被释放。
姚广孝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充满争议的一生。他既是政治家,又是佛学家,他的智慧和策略帮助朱棣成就了大业,但他的著作和行为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非议。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所展现的,是对佛法的坚持和对同道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