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几个早晨把书看完了,书的篇幅不长,比较有感触的点有以下几个
1、作者多次强调了信仰对自己成长历程的影响,相比身处在无信仰论国家的自己,作者在很多人生岔路口亦或是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更多倾向于求助于自己的信仰,进而转化为再次奋斗的动力。读到一些关于信仰的章节和段落,有时候不禁会困惑,不具备信仰的人可能无法从心底里完全彻底的理解信仰对人的心态和行事方式产生的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好还是坏。但转念一想,如若是把自己视为自己的神,可能很多事也就解释的通了吧。求助于神明即求助于自己,向神明忏悔即自我反省,很多事即便我们没有信仰,依然是可行的,并且也会对自己产生同样积极地效果。
2、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发自内心的爱,解释了我多年来对母亲感情的疑惑。可以说作者的家庭环境和自己有很多相似之处,我的父亲同样是创业者,母亲持家忙内忙外,我的童年也有兄弟姐妹陪伴。现在奔三的自己现在回想起来,自己身上的很多特质都是母亲在平日的教育中产生的。虽然我的老妈是个急脾气,但是每每教育我都会意外地耐心和语重心长,以至于在我印象中从小到大好像从来没有过因为老妈的教育和唠叨而不耐烦过。当然,早恋那次除外。很多自己懂得的生活道理,每每和朋友和同事提起来,仔细一想其实都是老妈在平日闲谈的时候一点一点灌输给自己的。所以每次看到作者对母亲发自内心的感恩的时候,我会有很多与信仰部分不同的深度共鸣。从小到大,除开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的指引,老妈也似乎从来没干涉过我想做的一些事,例如小学时候每天不上课外班去练兵乓球、中学时没日没夜的打篮球、大学时决定出国读研等,老妈好像都很轻描淡写地同意并支持了我的所有行动。算上高中早恋,老妈其实也没有实质性的阻拦我,只是聊了聊不要耽误学习啊、要对人家好啊什么的当时觉得是空话套话的道理。时至今日,我也像作者一样,甚至更甚于作者得感恩老妈对我的教育和支持,没有这些正向的引导和鼓励,就没有目前这个独立积极乐观的我。
3、作者对慈善事业的投入,是对我启发很大的一部分。因为自己的年龄和阅历尚浅,个人成就也距离做慈善事业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对慈善方面的认知还非常浅显,而且自己从未从内心角度而非经济社会影响的角度思考过慈善与下一代的问题。作者在慈善事业的章节中,几乎很少提及依靠财力和社会影响,几乎通篇都是自己站在无家可归的小孩的角度,去体会和思考他们的处境和心理。而且可以看得出,作者在设计孤儿院的时候,是真的在设身处地的为自己或是为自己的孩子在设计,而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的那种心态。这种行为和内心,让我不禁发觉做慈善并不只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富豪该考虑和做的事,我们普通人同样可以为之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只要你有一颗足够的利他之心。
4、最后,还是特别感谢老妈,在近不惑之年孕育了我,用半辈子时间养育和教育了我,为我遮风挡雨,现如今终于成长为一棵可以让她依靠的大树。非常认可作者的一句话,一个男人无论到多少岁,在自己的母亲面前都无法抬起头来。面对自己的母亲,再坚强的男人都会有孩童的一面,可那不就是孩子面对母亲时的心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