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曼那年19岁,奉父母之命与王庚结婚。可惜王赓更专注于工作和前途,这并不符合小曼想要的爱情,需要的陪伴和浪漫,这也并非是小曼所期待的,每天伴着空房子,守着爱人归。这时,徐志摩出现了,徐志摩与陆小曼在王赓首肯下一起玩耍,朝夕相处,日久生情。也就出现了后面的徐陆恋。王定不是爱着小曼的,如果有爱,为何还要让其他男人陪伴呢?人的一生很短暂,不知何时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数亿人中与你相遇实属不易,怎可忍心冷落你?
我想小曼是明白的,为了不爱的人不必于此浪费时间,不顾一切决然离婚。可她却也没有想到爱情最好的结合是婚姻,而婚姻的背后却是两个家族的结合。家族人员的不认可让她毫无头绪,婚姻也并非爱情纯粹浪漫,茶米油盐总会有磕磕绊绊让她更是头疼,而徐志摩与林徽因以及其他女子的感情纠纷却是她最大的一块伤,徐志摩的目光怎会永远在她身上,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即便灭亡,我亦无憾,这,就够了。这就是陆小曼,敢于面对,也不后悔。我相信小曼是爱徐志摩的,徐志摩死后,小曼不再出去交际。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或许大家会想到,小曼在徐志摩死后与翁瑞午同居多年,在她看来:对于翁瑞午只是感情没有爱情,他已如此贫困,我怎忍心与他断绝联系?
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人,谁都不确定那个和你一起的人在哪个地点等着你,遇见了带你走进婚姻殿堂的人,我恭喜你;遇见了带你走进噩梦的人,我安慰你。我们曾经都认为择一人白头,恋爱时往往觉得他就是我的一生,然事实并非如此,分手过后,谁都有一段时间忘不了他带来的快乐和痛苦,可是时间是强大的,一次一次的冲刷,让我们早已忘记,也必须忘记,我们不得不带着责任继续上路,工作、结婚、生子、结束一生……
我是陆小曼,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爱情,活的潇洒。我不是陆小曼,我没有因为爱情而耗费一生,我知道婚姻不是诗句,需要认真经营。
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两人便以书信来往。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
在这里我要声明一下,徐志摩的死与陆小曼没有直接关系,直到昨天我看书的时候才是知道这件事。原来我一直误会了陆小曼。那是1931年,已经结婚的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结果不幸遇难。
对于林徽因来说,我是不想做多评价,我不讨厌她,也不喜欢她。然而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1925年3月,徐志摩曾把一个小提箱交给了著名作家凌叔华并说,如果哪一天他不幸去世,望凌叔华给他写一个传记,并说箱子里装的就是他写传记的素材。
徐志摩去世后,林徽因与陆小曼都曾想要回这个箱子,想要看徐志摩所写的日记。如果说陆小曼想要,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自己丈夫的东西。但是早已嫁作妇人的林徽因为何想要,我就极其不理解,或许是有些秘密不想被知道么?凌叔华自然是不会给的,毕竟这是徐志摩亲手交给她并让她帮助做的事情。凌叔华断然拒绝了她们二人的请求,陆小曼知道后便不在索要,反而林徽因,带着人去了凌叔华的家中,在凌叔华第二次拒绝后,林徽因便写信给胡适,胡适知道后疾言厉色的批评了凌叔华,要求将箱子交由林徽因,凌叔华只好听从将箱子交出,从此以后也淡出了北平的文人圈。
这些素材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如今只能从当时凌叔华写给胡适的一封信里得到这样的信息:“箱里的东西不能给陆小曼看,箱子里有徐志摩的日记外加陆小曼的两本日记。徐志摩的日记里有当年和林徽因的恋情,陆小曼的日记内容却以骂林徽因的居多,令她着实为难。据说林徽因看完后便将东西扔入火中烧毁,最后随风飘散。
我不是林徽因,如此恋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