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很诗意的名字,两个不搭边的物品怎么会放在一起呢?好奇作者为何要取这样的名字。译者在序中提到,一般的解释是,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而月亮则象征了崇高,两者又都是圆形的,都闪闪发光,但本质却完全不同,或许它们就象征着理想与现实吧。而作者毛姆说,书名带有开玩笑的意味。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让我们都去追求一个崇高的理想,而摈弃六便士银币吧。
这是一本小说,以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为原型塑造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更为怪异、更为疯狂,更有血有肉。小说描述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
小说的叙述手法很特别,少见多怪。仿佛是在讲述真实中别人的故事,第一人称以一位作家的身份叙述,而且还穿插了第一人称作家的一些写作手法以及感想,容易误认为这是在讲述一件真实的故事。
作者通过第一人称作家之口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虽然讲述的主人公理查斯·斯特里克兰德是个性格怪异之人,所画的画作一般人不能欣赏,但却不能让人忽视到他在追求绘画过程中全身心投入的伟大,灵魂与画作的融入,当观众在欣赏他画作的时候,能被他画作中表达的精神之美给震撼到,内心产生了一种不同的感情,这也就是画作的力量,从画作中体现了创作者的内心。画家在创作作品时,把所有的热情和激情挥洒在画作上,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表达,精神上得到喜悦,一种美好的享受。他完全投入其中不能自拔,一旦他决定如此去做的时候,他能够抛弃妻子,让自己去过一种苦行憎的日子,把时间和精力完全投入到创作之中,物质上只维持最基本的生存状态。他只是抬头仰望月亮,丝毫不在乎地上的六便士。所以,对追求生活的芸芸众生而言,他是个异类,不为外人所理解。只有回归最原始的小岛生活之中,人们才不把他当作奇怪的人。他不在乎吃什么,不在乎住哪里,不在乎爱情,不在乎死亡,在乎的只有画画这件事情,必须要画画,一切无关画画的事情都是为画画这件事情服务的。从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不在乎世俗的观念,特立独行,这样的人注定过得要比一般人艰难,但也比一般人快乐。没有其他杂念,是精神上的富翁,物质上的穷人,在普通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甚至是可怜的。
一个40岁才开始画画的人,抱着坚定的信念,必须要画画。综观他的一生,前半生好像在为别人而活,过得普通人按部就班的生活,有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幸福的家庭,有妻儿,一切外在的该有的都有。而在40岁之后,他决定放弃拥有的一切,为自己而活。前后的人生差异如此之大。他在决定的那一刻,在外人看来是突然的、不可理解的,而他却是酝酿了许久。一个人能抛弃拥有的外在富足,在有些人看来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啊!一念之间的改变,生活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很难把前后半生的生活放在一个人身上。没有征兆,但却又理所当然。
一个人画画不是为了出名,而是表达内心的感受,也不在意是否要给他们欣赏,只是创作出来了就出来了,也不吝于要送给别人,也不是为了成名。画画的目的非常纯粹,是内心灵魂的一种需要。这也就能解释在他人生最后阶段描绘的壁画为何要付之一场大火,烧掉。他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之中。可以摈弃许多外界的干扰,使他的画作非常纯粹,不讨好别人,只表达自己。原来我的观点也是要为自己留下一些生活的证据,其实不然。也许一辈子最能在乎自己的永远只有自己,经历过了,表达过了,感受过了,足矣。上次听到写作分享,提到的写作是为了影响现在,更甚于记录生活。这给我很大的启发。有同样的道理。书写出来的文字是否去整理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的思想已经通过书写而表达出来了,有种畅怀的满足。我相信主人公也是同样的感受。
主人公对绘画的热爱,彷如一个人坠入情网,身心都不是自己所有。“使他着迷的是一种创作欲,他热切地想创造出美来。这种激情叫他一刻也不能宁静。逼着他东奔西走。他好像是一个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盘踞在他心头的魔鬼对他毫无怜悯之情。
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我们的生活很单纯、很简朴。我们并不野心勃勃,如果说我们也有骄傲的话,那是因为想到通过双手获得劳动成果时的骄傲。我们对别人既不嫉妒,更不怀恨。
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生活比任何其他艺术家都更困苦。他工作得比其他艺术家也更艰苦。大多数人认为会把生活装点得更加优雅、美丽的那些东西,思特里克兰德是不屑一顾的。对于名和利他都无动于衷。我们大多数人受不住各种诱惑,总要对世俗人情做一些让步;你却无法赞扬思特里克兰德抵抗得住这些诱惑,因为对他说来,这种诱惑是根本不存在的。他的脑子里从来没有想到要做任何妥协、让步。他住在巴黎,比住在底比斯沙漠里的隐士生活还要孤独。对于别人他没有任何要求,只求人家别打扰他。他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仅甘愿牺牲自己,而且就是牺牲别人也在所不惜。追求梦想的欲望非常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