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磨砺教育绿色目标之享受学习得善用:
学习之要有三:创造性的领悟、探索与运用。
教子之道:我们是否做到了对教育或学习负责,就看过程是否享受,结果是否善用。
我与佶同学每周一课,至今已半载有余。前日指导夏令营学员读《尚书》,写过一篇《〈无逸〉与八角亭》,当周就和他探讨这个话题。
他先后发表议论:“虽然你把事情做好了,可你还是需要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似乎离开了这个环境,你就什么也做不成。”“唉,我觉得安逸已经渗透到了很多人的骨子里。”我说:“看来你尚无修习之心,内里并没真正惊醒。先看看‘绿色教育’的一些博文与图片,然后写篇有关‘无逸’的小论文。”
一周后,他对我说:“有个事我先申明一下,我忘记写小论文了。”我叫他当即补写,他随手写出几段话。我说:“文字很‘轻’,并非深思熟虑的结晶。”“其实,每天认真做好一两件有价值的事情,必定有效成长。”“比如,深入、系统思考‘无逸’这个命题,并让思想之树深深扎根。”“比如,在某一方面下过苦功,在某一方面用过苦心,在某一方面承受了较大苦痛……”
“怕就怕什么呢?每天泛泛而过:看起来按部就班的做了不少事,实质里没一件能烙印到心坎,没一件会对未来产生重要影响。”“或者劳其筋骨,或者苦其心志,或者兼而有之,才算这一天有了某种价值。”“如果哪天你找不到刻骨铭心的故事、细节、心情或领悟,那这天就算白过了。”“重写‘无逸’,拼命的思考它,拼命的写好它。”
一周后,我问他:“状况如何?”他说:“浑浑噩噩。每天都被作业、课程等事缠身,像是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我说:“没在被动之中主动,才会有此感觉。想来那篇‘无逸’,依旧没写。”他说:“是的,我发现自己静不下心来。”
我说:“如果静心之后才能做事,那什么事都做不了。”“在我看来,你几无主动的案例,也无主动的意识。”“主动的状态在于:发现正在应对的每件事都很有价值;能尽心尽力的做好每件事;能在过程中享受知识、学问、思想的即得快感与崭新发现;总能感觉到信心百倍,精、气、神十足,乐意接受更多任务。”“如果常有疲惫、昏沉、心不在焉之感,皆因被动之至,出路难寻。”
我问:“再想一想,为什么写不成‘无逸’?”他说:“应该是我内心深处,并不想做这件事情。”我说:“你谈的只是表面心态,依然没在人格上觉醒。”“人格觉醒的表现是:因为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自己又没当场拒绝,那就一定按时完成,决不轻易放弃。”
他问:“那我算是什么问题?”我说:“严重的人格缺陷。”他问:“人格包括些什么?”我说:“人格包括:你所坚持的起码做人准则;你坚决维护这个准则的全部努力;你的公众形象得到有效维护;你不被视作一个言而无信、有力无心的小人或恶人。”他说:“那我一个也没达到。”我说:“从正面而言:守时、守信;敬职,担责;知耻而后勇,过不再犯;人以为可亲、可敬、可信——你便克服了相应缺陷。”他说:“我从没想过,这竟是人格问题。”我说:“我挤时间和你沟通,自然是你、我及许多人,都有意要你维持精进的状态,至少不再陷入恶性循环。你却至今不知如何做人,缺乏起码的人格底线,如何成长得了?”
他说:“我妈觉得,我现在比以前强。”我说:“你妈是误判。妈妈们更愿把儿女看成一朵花。比如你貌似忠厚,实则长于伪装,她就不容易看清楚。”他说:“我咋不觉得自己‘长于伪装’?”我说:“伪装已经成性,自然察觉不到。比如‘浑浑噩噩’之类,只是为了给‘作文不作为’找借口。这便是伪装成性的表现。”他说:“我妈讲过,我做错事了只找别人不是,总觉得自己没错。”我说:“求逸、长于找借口、不愿正视高尚的要求,这是你的常态。其本质在于:一则惰性十足,一则虚伪十足。”
他问:“那我该怎么办?”我说:“我叫你怎么做就怎么做,而后推此及人,即可。第一个要求:今晚重写‘无逸’,十一点前发我。第二个要求:把他人的约定、自己的承诺及个人的大小事务,都当成神圣事项去主动、热情、全力应对。”他说:“第一个要求我答应不了。我们已经上课,我还要赶明天的作业。”我说:“你赶一个通宵又何妨?人做错了,就要主动接受责罚或自行责罚。牺牲两个小时睡眠,却能让你完成一件正事,吸取一个教训,重新赢得尊重与信任,善莫大焉。”他说:“好。”
一周后,他说:“我还需要您讲一下‘无逸’。”我说:“我等你说话。”他说:“要我讲什么?”我说:“上周十一点的事。”他说:“对于‘无逸’,我没办法再写。而且我发现,我实在是不想写文章。不过看得出来,人格这个东西,可不是那么好填充的。”我说:“我也不想讲什么,发两篇文章自己看。同时,请给你妈讲讲这段关于‘无逸’的故事。”
两篇文章,一是我的《印信寺的狗与宏村的诗》,一是朱同学的《恍然之间》。数天前相约,就同一题材各写一文,定于周七晚七时发表。七时一到,我的近两千字,他的三千有余,皆不误时。詹同学晚一步受邀,即于次日发表,四千多字,名为《那些金子般的日子》。
那么,佶同学会对他妈讲述“无逸”的故事么?或者,他会多少有一点点醒悟么?我想不会的。因为他昨晚的那几句话,其实是又一种借口,看起来比任何时候都准备得充分。换言之,如果他随流逝的岁月确曾有过知识的增益,这增益的主要用处,也不过让他更善于伪装,更善于找借口,更善于拒绝做人的正道。
那么,我还能如何教他?
2013.8.19
令玉感悟:今日短视的教育目标,多在高分、名校与名利双收。其实单就知识的学习而言,目的也不只在考试、升学与追名逐利。我们以为,一则学习的过程,须是享受;二则学习的结果,须得善用———如此,他才有可能体察真知、快乐与幸福。
———摘自《教育的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