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学习,感觉是在自已思想认识的根子上动手术,时而清醒时而绕。或许是多年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深入脑髓对理念论思想不自觉的拒绝进入,亦或许是其他事务缠身时间不足、精力不够集中所致。管杰校长有法“放空大脑”,似有效果。
本章从理念论的发展、现代理念论的发展、作为一种教育哲学的理念论、对教育中理念论的批评等方面作了阐述,同时,附上了柏拉图《理想国》(选文)。康德《论教育》(选文)和一些选读文献。尽管现在理念论已经式微,但它始终是一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重要的哲学思潮,始终活跃在诸如当代宗教研究及道德哲学等特定领域之中。理念论最早可追溯至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也是古代最有影响的教育哲学的创始者。
一般而言,理念论者相信观念(idea)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当然没有哪两位哲学家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一、主要人物与思想概要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他因自己的信仰而在雅典遭受审判,被判以死刑。作为他的门徒与狂热崇拜者,柏拉图记录下他那几乎无所不包的对话内容并具体阐释了苏格拉底思想及苏格拉底法。今天,人们很难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观点截然区分开来。
柏拉图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真理。真理是完美、永恒不变的,所以在有缺憾、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无法获得。柏拉图推测,在人的灵魂中原本就有真正的知识,至多只是发现被肉体扭曲或污染而丢失的知识 ,人的一项艰辛的任务就是在苏格拉底所说“助产术”的帮助下努力回忆自己曾经知道的东西,促使自己思想的“出生”。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区分了理念世界与物质世界,理念世界是一切真知的本原,是最高的善,辩证法能够使人们超越实在而获得纯粹的真知。在“洞穴的隐喻”中,当我们试着去打开身上的锁链时,教育便开始了。柏拉图倡导精英教育,哲学王应该要成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国家才能够追求正义和真理的最高理想。哲学王拥有智慧又善良,既是思想者又是实干家,有统治的责任感和义务,尽管他(她)对物质世界甚至统治并不感兴趣。哲学家怀特海说,现代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
在宗教的理念论中,作为基督教的先驱,犹太教有许多信仰与理念论不谋而合,如:纯粹精神和普世善良等。作为罗马天主教的奠基者,奥古斯丁深受理念论特别是柏拉图主义者和信教主义者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有《忏悔录》、《上帝之城》等。他将世界分为圣世和俗世,圣世是精神的、善的世界,俗世是黑暗的、罪孽的、无知的、痛苦的物质世界,他相信,一个人通过沉思和信仰能够专心于上帝,超越俗世。作为亚当的后代,儿童天生就有犯罪的倾向,只有在他的内心深处形成善,才能够使他控制自己天生的邪恶。基督教教堂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创造者和保护者,并以此传播理念论观点。与柏拉图“最终的实在是理念,记忆是通向理念的桥梁”相似,对犹太-基督教而言,“最终的实在是上帝,灵魂是通向上帝的桥梁”,这样,通过一个或某个逻辑步骤,“理念和上帝”连接在一起,“记忆和灵魂”也连接在一起,人性和最终实在通过记忆和灵魂(自我、意识、主观等)联系在了一起。
在十五六世纪现代理念论的发展中,理念论的主观性和系统性变得更为明显。笛卡尔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可被视作理念论,但是,他对实在论及其他哲学体系也有着很大的贡献,主要著作有《方法论》《第一哲学沉思集》等。他怀疑包括他自身在内的一切事物。即使他怀疑他是否在怀疑,但是却不能怀疑自已在思考,由此建立起著名的笛卡尔第一定律“我思故我在”,再次肯定了记忆在人类与世界的关系中所处的中心地位。他通过寻找无需再推导的“完美的存在”,遇到了上帝这一无限的、永久的造物主,而上帝才是万物的根源。他的“分析法”给哲学注入了新的生命,由此得出了两个原则“我思”和“上帝”,并建立起他的哲学体系。笛卡尔的哲学方法还延伸到了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广大研究领域。
一开始,休谟(苏格兰)接受了贝克莱(爱尔兰)“存在即被感知”的观点,但他没找到证明事物间必然联系或因果关系的证据。贝克莱认为自已充分地驳斥了无神论,而休谟则相信上帝存在的理由并不比物质存在的理由多。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两部重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中,试图掀起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努力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两大敌对阵营制定法则。经验主义相信经验的直接感知,理性主义则不然,它要么寻求普遍的真理,要么寻求能够推导出连贯的体系和知识结构的观念。康德认为,现代科学是有效的、可信的,他在理性与实践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先天综合判断的哲学体系。他拒绝接受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的哲学立场,因为它否定了科学法则的可能性。
黑格尔出生在德国,他也许是现代理念论哲学发展的顶点。他做过家庭教师、大学讲师、中学校长、大学教授。仅仅是在48岁到柏林大学任哲学教授之后(重要著作都是此前完成的),才逐渐成为哲学界广为人知的首要人物。逻辑、本质和精神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三个重要方面。其主要特征就是朝着更为丰富、更为复杂、更为完整的综合的方向运动,寻求“绝对精神”。黑格尔的体系以牺牲个体为代价来美化国家,如今,他的思想不再拥有曾经的辉煌。马克思从黑格尔那受惠很多。
美国人罗伊斯认为,一个事物的外部意义完全取决于它的内部意义,即它“目的体”。在教导他人方面,它不仅关注生活目的,而且也关注使他们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积极参与者。
二、理念论之于教育哲学
理念论者对教育表现出极大的关注。柏拉图把教育作为他理想国的核心,奥古斯丁非常关注教育对满足基督徒需要的重要性,康德和黑格尔也有对教育的论著或在他们的论著中大量地提到教育,并且,他们还都以教师这一职业来谋生。许多理念论者,都试图系统地把理念论原则应用于教育理论和实践中。
在“教育目的”方面,理念论者倡导“追寻真理”、“自我实现”和“品格发展”。
在“教育方法”方面,理念论者倡导“有深度的学科”、“整体式学习”、“辩证法”、“直觉和天启”、“思辩法”、“演讲法”、“投影”、“课外活动”、“图书研究”、“艺术作品”、“自我指导活动(自我教育)”等。
在“课程”方面,理念论者强调在任何层次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会学生思考,人的最重要的部分是一个人的心灵。教师重在揭示课程当中的思想,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书单任务或规定的进度去完成。
在“教师角色”方面,苏格拉底被视为教师的典范;注重分析与探讨、先思而后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生看作在道德和认知方面具有巨大潜能的个体;教师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教师的职责是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教学就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召唤,教师应成为榜样。
三、对教育中理念论的反思
(一)积极方面
1、关注永恒的终极真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传递文化遗产。
2、提出了教育的最高认知水平。
3、关心文化保护与文化习得。
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居于中心的、应该受到尊敬的人。
5、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6、强调人类的生活和个体的生活。
7、综合的、系统的、神圣的教育方法。
(二)消极方面
1、当代事务中的一些事实削弱了理念论的力量。如:工业化和技术化敲响了理念论的丧钟;科学的发展向理念论者的教条发出了根本性的挑战;实在论和自然论哲学家重新焕发出活力;当代社会重视文化遗产和永恒价值的对立事物也动摇了理念论的地位。
2、传统宗教在当代事务中的影响发生了历史物的衰退也导致了理念论影响的削弱。
3、从教育立场看,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审视。理念论的影响很大,但也许并不总是有益的,如:损伤情感和身体的理智主义、因认知狭窄迂腐而导致的智力精英主义、品格主义者是否也在训练温顺而牺牲创造性和自我指导、完善真理是否会阻碍人们去寻找新观念而形成独断主义和虚假的安全感等等。过去的伟大著作也许能够提供某种洞见,我们需要学习它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当代的思想和著作。
四、个人体会
1、学习哲学,重要的不是对真理本身的追寻,更重要的是对真理追寻的过程。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2、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黑格尔追求的“更为丰富、更为复杂、更为完整的综合的方向”、“绝对精神”、“完美终点”是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所说的“道”有相似之处呢?
3、巴特勒所说的最终实体是自我,这个自我可以是“一个人的自我、一个社会的自我或者是一个宇宙的自我”。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观点是否一致?
4、应试背景下,“不同学生往往被教成同一个样子”。老师讲得多、灌输多,学生被动吸收多、被激发少、引导少、“助产”少而个性得不到彰显该是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