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座谈:建筑师与书籍(part 1)

原文链接:http://db.10plus1.jp/backnumber/article/articleid/91/

原文标题:建筑与书籍——阅读、书写与创作

译者:@日本建筑译介

译文 update:2017/09/20 (欢迎订阅腾讯系同名公主号)

注:本文曾授权发布于有方空间,此次在译文上有所改良。

译者说 这场由永江朗主持、隈研吾与五十岚太郎作为嘉宾的对谈发生在2005年2月17日。虽时隔十多年,但如今读来也不失有趣。三位聊了聊彼此对于建筑/建筑师与书的看法,也列举了自己喜爱的书籍等等。整个座谈内容较长,我们会分多次推送分享给大家。文字稿刊载于『10+1』 No.38

建筑与书籍的契合性

永江朗:

我们这场座谈的主题是“建筑师与书籍的关系”。说起来最初之所以会想到这个主题,不过是因为自己单纯的一个感受,好像在各类艺术家中,没有其它人像建筑师这样与书籍那么合得来——当然搞文学创作的另当别论,这难免让人有些诧异。不仅如此,再稍微一想就发觉,画家、雕塑家或音乐家中似乎也没有那么多人在写书,甚至恐怕连读书这一行为都不及建筑师来得频繁。

而建筑师的书写方式与常见的横向写作的理工科学者也不一样——从文理科的层面来看,建筑师就是身为理科人,读写文科书。因此,我想首先从源头上问起:为什么建筑师会这么喜爱书籍呢?

永江朗

隈研吾:

听上去好像是这么回事。我虽然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但可以想到那么两三个原因,促使建筑师去写书。要说第一个原因,大概就是年轻建筑师用写作排遣下没什么活儿干的幽怨感吧(笑)。但其实,到了用实际项目落实自己理念的阶段,还会更加地沮丧。

不过在我看来,这也不是写书最主要的动机。我们常常会读到住宅相关的文章,或许这正是因为,建造住宅对建筑师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可年轻建筑师连参与住宅项目的机会都不多,只能写一些住宅论来缓和沮丧的心情了。

还有一个层面的原因就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了,也就是把写书当作一种宣传手段。有时候我也希望,有人会因为看了自己的书而找上门(笑)。这里头最典型的,就当属勒·柯布西耶在《新精神》(L'Esprit Nouveau)上连载的《走向新建筑》了,有很浓的营销色彩。

《走向新建筑》

永江朗:

感觉虽然不是诺曼·梅勒,但也写出了一本《为我自己作广告》(Advertisements for Myself)。

隈研吾:

是,这可能就是年轻时候的动机了。一旦接触到某种程度上的大项目,写书的动机就可能变成从自己的角度做些解释。换言之,大型项目不同于住宅,往往会受到更多的社会制约,自己的想法也会更难实现。郁郁寡欢之中,又拼命想让人看到自己的思考,此时的写作难免有种辩解的意味,像是要给自己做不在场证明一样。矶崎新的文章就会给人这种感觉呢(笑)。

永江朗:

似乎书籍成了建筑作品的说明文字。

隈研吾

隈研吾:

矶崎新的建筑作品和他在杂志文章中表达的内容完全是两种感觉。他的文字仿佛是在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颇有调和剂的意味;即便是箱子般规规矩矩的建筑(笑),也能通过补充的文本变得生动。在我看来,他进行写作,就是为了调和自己在没有项目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时的沮丧之情。

永江朗:

建筑与语言,原本就有这么高的契合度吗?

隈研吾:

应该说建筑更容易与抽象行为建立联系。基于某个抽象的概念,最终竟能确定规划方案、细节甚至色彩等所有内容——可以说在这个层面上,抽象行为与建筑细节十分契合。

所谓建筑,实则包括的设计范围非常广,而你又无法准确指出设计的核心,因此很难将其整合。举个例子,设计咖啡杯时,即便没什么总体概念也没问题;但若要设计一座建筑,就意味着必须考虑外观、家具等方方面面,此时只有理念明确,才能赋予作品以整体感。

尽管如此,还是不得不说,建筑设计涉及的领域确实太分散了。这样一来,也难免会觉得建筑师与舞文弄墨者有些相似。

《十宅论》

五十岚太郎:

那么,真正读了你的书再找到你做设计的人多吗?

隈研吾:

我的话,除了从美国回来后写了一本《十宅论》(TOSO出版,1984)以外,也就没有别的作品了。不过找我设计M2大楼的人确实读了《十宅论》(笑)。

五十岚太郎:

一早看准了呢(笑)。

隈研吾 M2 photo via flickr@turezure

永江朗:

我曾经采访过南洋堂(建筑书店)的荒田哲史,他也是《CasaBRUTUS》的杂志策划。我问他,如果有人找你商量建造自宅,你通常会给他推荐什么书。他就回答我说:“我会先给他一本《十宅论》,让他从里面选出一个适合自己家的类型。”

隈研吾:

请我设计M2大楼的是博报堂(广告公司)。当时我手上的项目很多,包括给马自达公司做设计、受邀参加竞赛等,自觉不能再接受委托了;但对方却觉得,与这本书的作者合作参加设计竞赛会很有趣,这才特地过来拜托我。

一开始确实有不少人像这样通过书找到我;其中甚至还有人,因为读了我一篇讨论早期高尔夫俱乐部经典案例的文章,就让我去设计高尔夫俱乐部,也真是太冒险了(笑)。不过这样说来,确实有人能从你的建筑文章中看到你的眼光与理念,产生共鸣,并愿意相信,这些作者能设计出不错的作品。

五十岚太郎

五十岚太郎:

永江朗问的这个契合性,其实从一开始就有了。追溯西方建筑史,可以发现,如今所说的“建筑师”概念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那个时代已经有了活字印刷,建筑师阿尔伯蒂也出版了《论建筑》。基础理论、设计手册、以及像帕拉第奥那样解释个人作品并附有插图的书等的出现,又基本奠定了建筑类书籍的形态。所以可以说,建筑理论与建筑师概念的确立是紧密相连的。

永江朗:

在这一点上,造形艺术倒不一样。不论是雕塑家还是服装设计师,都不太会去写这样的文章。虽说建筑与服装的设计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川久保玲与山本耀司也没有写过如此之多的论述作品。

《论建筑》

五十岚太郎:

这大概是因为建筑师在感性之外也非常重视理论吧。像《10+1》(译注:座谈正刊载于此)这样用文字阐述理论与思考的建筑杂志能有许多,或许也是因为这个专业的需要吧?毕竟相比之下,纯粹做美术批评的杂志要少得多。建筑系的研讨会往往能吸引很多学生,他们也很愿意听取各方意见;而美术系培养的未来艺术家们,似乎就不太能接纳别人的观点。

隈研吾:

嗯这种情况确实很多。不过,像雕塑这样的艺术,自己愿意就可以做个作品;而建筑的话,要是没人来委托设计,恐怕就没什么像样的作品了。而在向委托人说明设计的时候,不管怎样都得借助于语言。或许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年轻人现在也都开始打磨个人的表达技艺,无意间就去了一些这样的研讨会。

《负建筑》(2004)

永江朗:

这点很有意思呢,第三方业主的因素。顺便问一句,你写作时假定的目标读者群体,是否也会包括建筑评论圈以外的潜在客户呢?

隈研吾:

其实有业主会读到我的书,我自己都觉得很有趣(笑)。写书的时候,我根本不会在意买书的人是否会对我所写的内容感兴趣,只是觉得,当你把自己的思想展示出来之后,总会传到潜在客户的耳中。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可以算是间接写给未来业主看的了。

《Casa BRUTUS》2007年特刊

永江朗:

我听荒田哲史说,最近有不少打算建造自宅的人也会自学建筑知识。他们不仅读普通的杂志,还会阅读专门的建筑杂志、建筑师著作等,图书预定量也在增加。似乎这也是考虑到建造住宅时不得不与建筑师对阵,才率先用理论知识武装起了自己。

隈研吾:

这样啊,文章在建筑师看来是一种宣传策略,而对客户来说,就成了与建筑师进行商讨的工具了呢(笑)。我真是从来没这么想过。不过说起来,在与客户讨论时,确实会因为对方自有的建筑素养的差异而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感。不过这种紧张感到底好不好,双方建立良好关系到底有没有用,都很难说。

印象深刻的书籍

永江朗:

到现在为止,有哪些建筑书籍令你印象深刻呢?

隈研吾:

Beatriz Colomina的《Privacy and Publicity: Modern Architecture as Mass Media》(1996)很有意思。我这一代人十分推崇篠原一男的《住宅论》,但我并不觉得他笔下将住宅神化的文本有多有趣。无论是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还是篠原一男的《住宅论》,他们这种神化住宅的言论都没有触及人的内心。比起来,像原广司描述其“有孔理论”的作品,反倒是我在二十几岁时更愿意关注的对象。而至于矶崎新的书,我通常将它作为一种收集资讯的工具,阅读的时候不会产生什么情感共鸣(笑)。

《住宅论》

永江朗:

阅读会否让你的建筑设计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隈研吾:

确实有那么一些内容对我的设计核心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样的变化,建造这一行为也就不过是各种琐碎流程的堆叠了。其实,这在有些地方和给妻子揉肩很相似(笑)。在听到对方各种细微需求的时候,尽管心里会想“这样做好吗”,但仔细解读这句话之后,就能意识到“啊确实会对揉肩效果有很大影响”。如此日复一日,便能调整好力道,出色完成任务。

《Privacy and Publicity: Modern Architecture as Mass Media》

永江朗:

具体怎么讲呢?像音乐家、美术家,常常会说“寻找作品主题”,那么你会在书中找到这样的主题吗?或者说,你可以从书中获得通往某个主题的线索吗?从更加技术性也更实际的角度来说,假如要设计墙面,你能从书中找到具体的答案吗?

隈研吾:

每次当我试图从书中发现主题,自己都会深受这个主题的影响,因此我现在尽可能避免直接性阅读。譬如要决定一面墙的位置,我会想到还需要结合某种深层的本质性的东西再作考虑。我更希望从阅读中获得这样思考的勇气。

《世界聚落的教示100》(有中文译本)

永江朗:

所以是从字里行间找到鼓励自己的话语啊。

隈研吾:

也就是说,文章中是否存在某种“气”,对于建筑书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读原广司的书,可以感觉到里面70年代的气息;而矶崎新的文章就更像是mook(magazine+book)。所以读这两人的书时,所用的阅读方式是全然不同的。

库哈斯《S, M, L, XL》

永江朗:

与你同辈的国外建筑师所写的东西,你喜欢读吗?

隈研吾:

我感觉同辈的国外建筑师中写书的并不多,能写出有意思的文章的人就更有限了。其中雷姆·库哈斯作为唯一的写作大家,几十年来都受人追捧。伯纳德·屈米是将现代思想视觉化,现在看来已经有些过时;而库哈斯能始终保持其自身的新鲜感,大概是因为他所追求的总是现代思想仍未触及的东西。话说比我年轻的一辈人,像五十岚这样的,又是如何看的呢?

库哈斯《Projects for Prada: Part 1》

五十岚太郎:

我觉得MVRDV的书挺有意思,不过不是说它的文本能启发人,而是指它相邻页面连续同一主题的排版方式比较新颖。书还是书,但呈现方式已经在逐渐发生变化,甚至像是在做PPT展示了。雷姆也好,MVRDV也罢,要么发行字典般的“大”书,要么把某个作品扩展成一本书——制作方也真是大胆。像现在市面上售卖的库哈斯的《普拉达》,原本只是作为送给普拉达的礼物而特别制作的印刷本——这是作为赠品的书。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荷兰建筑师出书与地域传统有关。纵观欧洲历史,可以看到荷兰源源不断地出现重视书籍的新教徒,印刷业之类随之繁荣,刷刷地印点书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做书的门槛确实很低。

最近,DVD作为一种新媒介,在建筑领域也变得越来越常见。要说这与建筑表现之间的关联,像Beatriz Colomina这样的分析还不能作出解释,但总之如今档案性质的影像字幕越来越多。Archigram(英国的建筑师团体)当时做的一些短片就相当不错。现在已经能很容易找到Charles Ormond Eames夫妇、Archigram等建筑师过去做的影像,要想再次验证建筑师与影像之间的关系也就不难了。毋庸置疑,从今往后建筑师的影像作品还会继续增加。像伊东丰雄、青木淳、以及数字领域的建筑师,在陈述个人作品的时候,也都已经开始有效地使用动画或数码影像了。

《A Walking City》(1964) Archigram作品

永江朗:

五十岚真是读了不少的书啊。我这里有一个从编辑那里听来的趣闻,说五十岚家里是这样的:丈夫睡觉的时候,妻子就在一旁读书,读出声的那种。所以说五十岚太郎的阅读时间是两个人的量。

五十岚太郎:

是我和妻子的说笑而已啦,也是源于最近常被引用的米兰·昆德拉的趣闻轶事。但是说起来,我还是在念研究生的时候读的书最多。那会儿时间充裕,所以认真地读了不少书,还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读者会。现在的话,除了负责写书评而仔细阅读的部分,自己从头到尾好好读完的书的数量确实在减少。更多的时候,我只是拿到书浏览目录、阅读序言与后记,然后在理解全书构成的基础上挑出重点查看。总之觉得,既然无需一字一句阅读也能掌握作者意图,那么在未来工作中或其他必要的时候再来仔细翻阅即可。

所幸建筑书籍大多是带有插图的,这也是它不同于其他类型书籍的更为鲜明的特征。如果要阅读建筑相关的书籍,我也会优先选择带有插图的。毕竟除了原创内容以外,插图的组合也能传递某些信息。就像是阅卷,比起判断报道之类的纯文字作品,给摄影作品打分显然要更快吧(笑)。就内容消化的速度来说,附有插图的建筑书籍也优于纯文字作品。

隈研吾:

所以说基本上都不会精读了吧,绝对是(笑)。讨论会什么的,翻一下插图就能了解个大概,再加上文章最后的总结,差不多就足够了(笑)。但在有些时候,阅读是为了寻找创作主题,为了感受文章独特的精气神,为了搜集各种资料——例如哪些插图必须弄清楚……此时再来看眼下的建筑书籍,或许就没多少存在感了吧(笑)。

(未完待续)

“日本建筑译介”翻译整理日本建筑各类资讯,覆盖建筑报道、展会信息、座谈记录等。

译自网媒、平媒,暂未涉及版权,请勿随意转载商用。

所有内容皆为首译,如有错误请及时与发布者联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440评论 5 46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814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427评论 0 33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710评论 1 27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625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014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511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162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311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62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278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989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583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66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04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274评论 2 34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856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睁眼。 白天花板, 声响二三。 闭眼。 日光烂漫, 流水鸣蝉。 心说, 再看一眼, 再看一眼! 天说, 请你睁眼。...
    吴茗子阅读 218评论 3 2
  • 请牵着他们的手,慢慢走;就像小时候他们牵着你一样…………… 祝愿天下所有父母:幸福安康!
    默读MD阅读 330评论 0 1
  • 在我看来写作对致力于专业化生长的教师而言,应该是其工作的一部分、一种教育生活常态。教育生活虽说单调,但也不失丰富。...
    凌宗伟阅读 1,929评论 4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