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IphoneX即将上市,一大批果粉们蠢蠢欲动,自身经济独立的人倒无所谓,想买就买,还有小一部分幸运儿经济不独立但自己想都不用想,自然会有人送上前。然而,现实总是残酷,剩下的大部分是经济不独立,但又无人主动送上前的,还迫切想要买的果粉。
怎么办?自己速战速决--卖肾,太极端。在此种情况下,此时的绝大多数人应该和我想的一样,求助他人,父母老公老婆好友兄弟姐妹甚至儿女亲戚都有可能为他们提供这种经济援助,但这仅是可能,我们只有说出口,才可能成为现实,这时,激烈的心理斗争在无数人心里展开,该不该提出要求,提出后万一遭到拒绝怎么办?作为有可能成为潜在求助者的一方可能也感觉到了,该不该拒绝他可能提出的要求,拒绝后关系该怎么维系?他会怎么看我?有的可能在一番纠结后,勇敢地果断地决绝地提出要求或拒绝他人,事后却因此愧疚、后悔、难以自然去面对。
买iphoneX只是其中一个例子,求助他人和拒绝他人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小到让别人让路,大到让别人借钱还钱,求婚表白。要求和拒绝,对我们来说什么时候变的那么难,尤其在亲密关系中,就变得更难,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状况?
这恐怕要追溯到我们呱呱坠地的那天起,打那起,我们开始不断地向世界提出各种要求,我们毫不掩饰地用自己惊天动地的哭声表明我们需要食物,水和妈妈,再到我们会说话,我们唧唧哇哇地表明,妈妈,我要喝奶,妈妈,我要买这个玩具,妈妈,我要去游乐场,妈妈,我想上幼儿园,小孩子似乎从不掩饰自己的需求,据我不完全统计,我的宝宝一天中至少会说十多个妈妈我要...,而我的小侄女一天会说两三个,而我们大人一年中会说几个,我翻阅,我思考,为什么我们越长大越不会提要求也害怕拒绝了呢?听听下面的对话?
"妈妈,我要买个电脑?
反人类情感地回答:"买什么买?买电脑到底有什么用?你只会打游戏。”
委婉地回答:“宝贝呀,买电脑会伤害你的眼睛,影响你学习的,你看看咱们周围学习好地同学都没买,我们乖一点,先不买啊。”
苦口婆心地回答:“宝宝,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多替爸妈想想。你看爸妈早出晚归整天在外面跑,多辛苦,(看孩子不吱声了,赶紧说)咱宝宝最懂事了,不会乱花爸爸妈妈的钱”。
(以上对话场景还有大量实例,是我观察倾听多年的结果,大家也可以用心地观察)
仔细读以上对话,会观察到,拒绝的一方正在找出一大堆理由来将自己的拒绝合理化,试图将自己摆在对的位置。进而我们发现,通过以上这两种回答,孩子在潜意识里、不经意间将思维置于一种错误认知中——我提要求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如此多的麻烦,我是错误的。日积月累,孩子一天天长大,由提出各种要求到不敢要求,这种错误认知会不断加剧,严重者甚至会产生一种提要求的羞耻感。
这时,一定有人会提问我,这样不去限制,任由对方提出要求,不会惯坏他吗?不是让他形成拜金思想吗?答案是,完全不会,因为你—可—以—拒—绝,但拒绝并不是找出一大堆理由来将自己置身于对的一方,我们完全可以坦然告诉孩子我们的真实想法,首先认可孩子的要求是美好的,然后说出自己目前无法承担,经济困难的家庭大方告诉孩子,爸(妈)现在赚的钱不够买,经济好的家庭告诉孩子,你的愿望很好,只是以妈妈现在的考量,现在无法满足你的愿望。如果这样拒绝之后,孩子依然不依不饶,我们不必感到窝火或内疚,因为你拒绝也没有错误,只需要静静地耐心陪伴在一边,他会平静下来的,就算需要很久,就算没有得到,但在孩子的内心里,不会有匮乏感。这时,你轻轻打开了自己和孩子精神的富养的小门。
这样的案例也在我身上发生,去年过生日,我早蓄谋已久,想买一个kindle,我把目标标准了一个“闺蜜”,我自以为是地觉得她一定会答应,哪知生日前一天她委婉地拒绝了我的请求,当时受伤指数应该有一万点,连续几天都不开心,后悔不该提出,太没脸了,她一定也很尴尬,以后的关系该怎么维持?等我悟透之后,才发现完全自寻烦恼。我可以提我的要求,他也可以拒绝,我不必觉得自己是错的,对方也不必内疚,如果这位闺蜜在看我的文字的话,当时要是产生了愧疚或不安等不好的情绪,现在也可以像我一样释怀了,因为谁都可以选择拒绝,拒绝同要求一样都不是错误的事情。
以上这是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面对客户面对老板面对同事,升职加薪求加价。在学校里,面对老师面对同学面对朋友,请假请客或表白。我们可以要求,别人也可以拒绝。大家都没有对与错,这样思考,是不是简单轻松了很多。
通过我的案例你是否有所启发呢?如果现在你想让某人帮你买phoneXXXXX,就坦荡荡地向他提出来,你不必觉得自己是错的,因为你的要求如此美好,同样,他也可以拒绝你,只因为他可以,他不必觉得愧疚或愤怒任何附加情绪。
如果你自身受害之深,很难摆脱“要求和拒绝即是错”的观念,那么从现在起,让你的孩子或你未来的孩子大胆提出各种要求,你可以拒绝但不再批评埋怨他的想法,让他自由表达自己的期望和美好,说不定就成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