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是美籍华人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作。他站在大历史的高度,以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这六位代表性人物为核心,从明朝的政治,军事,财政和文化的角度,剖析了我们帝国统治阶层存在的种种问题。也从人性的角度阐述了中国的文明史。笔者认为,中国两千年以来,以道德代替法制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万历十五年,是1587年,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大的事情发生。距首辅张居正去世五年,年轻的万历皇帝真正地掌握了实权。他年仅24岁,却已经在这皇帝的宝座上稳妥地坐了十五年……
“贵为天子乃是天意,天意能否长久保持不变在于人和。”万历皇帝从即位以来不断地受到这样的教育。虽为九五之尊,他却没有丝毫自由,个性无从发挥,九岁的他没有玩伴,没有娱乐。因为在文官集团眼里,他只是一个机构,是一个权威的象征,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张居正不让他练字,申时行不让他练兵,因为成宪不可更改,他没能把自己的创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使用。名义上他是天子,实际上受制于廷臣,在处理政务时摒弃了个人的意志,最后心灰意懒,对操纵实际的官僚集团日益疏远,采取消极对抗,从而使大明帝国陷入无序的深渊。
万历皇帝九岁登基,从开始的励精图治到后来的消极怠政,他经历了怎样的心碎?
在小皇帝心里,张居正一直是智慧的象征,既是良师又是贤臣,除皇太后以外,最需要尊敬的一个人。因此不管在学业上还是朝政上,对张先生言听计从。然而没有想到他的张先生是一个结党营私,妄图把持朝廷大权,居心叵测的奸臣。他以圣贤自居,倡导节俭,却口是心非占尽实利。因此对张居正的信任是一种不幸的历史错误。
张居正死后,大学士申时行接任首辅。历代首辅都以群臣的发言人自居。皇帝在立储的问题上和文官集团出现冲突时,想把内阁大学士拉到自己这边,但又不敢公然出口。此时申时行没能在矛盾中起到调和作用,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影响舆论。皇帝“废长立幼”的愿望难以实现,同时又缺乏可以密商的智囊人物,从此成了一个孤独的君主。出于报复选择无为而治,长期消极怠政。
皇帝为什么要“废长立幼”?自1585年以后,万历皇帝三十多年没有走出过紫禁城一步,他遭受了精神的活埋。因为在这深宫里除了唯一的精神伴侣“郑贵妃”,没有人把皇帝看作有血有肉的人,而是把他当做一种机构。所以与郑贵妃生同心死同穴是他的夙愿。在皇帝的陵墓内,除了皇后,还有一个位置是留给下一代皇帝的生母。他心爱的女人生前不能成为皇后,只有立她的儿子皇三子常洵为太子,才能死后陪伴在自己身边,但是“废长立幼”遭到臣撩的一致反对。他宠爱的郑贵妃,在他死后被认为是国家的妖孽,居住在寂寞的冷宫中,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
万历皇帝的一生注定是孤独苦闷的一生!
后记:
很多事情看似细小,但是产生的影响却超乎想象。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想法都有可能改变我们的想法,乃至一生的命运。如果当初万历皇帝没有和小宫女的恭氏生下常洛,就不会有后来的“废长立幼”和“消极怠政”。佳丽三千人,谁也想不到一个宫女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兴衰,但是事实就这样。倘若皇帝和郑贵妃生的是公主,也不会在立储的问题上出现异议,感情归感情,朝政归朝政。皇后要不是个多病的皇后,皇帝也就不会是那个皇帝。一切都是那么凑巧……我们可以选择的好像很多,可以掌控的好像又很少。“蝴蝶效应”就是这样神奇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