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古老的传家箴言:让别人去征战杀伐,而你,幸福的奥地利,去联姻结盟。
1770年4月21日,玛丽·安托瓦内特大公爵小姐最后一次温馨的家庭晚宴,之后便是庄严隆重的辞别仪式,最后一次拥抱,法兰西国王的车队载着奥地利前任大公爵小姐穿过两旁毕恭毕敬夹道欢送的人群,驰向她起伏跌宕的命运。
她的母亲玛利亚·特雷西亚,这个女人在乱世欧洲中凭一己之力维持风雨飘摇的维也纳帝国的稳定近40年。她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欧洲贵族,只为了巩固暗潮涌动中维也纳的地位。然而这位杀伐决断的女王同时也是一位慈爱的女亲。她同现代的所有母亲一样对女儿的一切都十分了解,在日后她与玛丽的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女王对女儿无限的爱和保护,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为儿女们的未来而担忧,。
初到凡尔赛的太子妃,她也不过只是一个14岁的小女孩。
他的丈夫日后的路易十六,她不同太子妃那么热情开朗,他木讷无趣,甚至没有任何喜怒哀乐。似乎明天战争爆发,国家将灭,今日他也可以依旧平静的读书、打猎。当然日后的他的确如此,第二天将要走上断头机的路易十六国王,在前一夜依旧保持十点睡觉的习惯。
热情开朗的太子妃和生性寡淡的太子,他们的婚姻在后人眼里该是不幸的、悲惨的。但是他们的相处却异乎寻常的和谐,他们一个是白天一个是黑夜。路易十六保持严格的作息习惯,玛丽则是夜晚的狂欢者,不到黎明绝不休息。
他们彼此并不干涉,当玛丽离开终于离开凡尔赛宫到她的特丽雅侬宫居住时,路易国王对她十分尊重,甚至没有受邀绝不造访。在特丽雅侬宫玛丽度过了她人生最无忧无虑的日子。而他们相处越久玛丽对这位她并不爱的国王,也绝不厌倦。而是尊重的,路易十六几乎满足她一切要求可以算是一个没有情趣的好男人,在欲望膨胀的欧洲皇室中在他执掌政权的十几年中。他只钟情于她一人。
他们这段整治婚姻,相比于同时代其他的婚姻联盟。感情要纯粹美好的多。
他们虽然没有太多共同语言,但是从彼此尊重地角度来看还是很幸福的夫妻,在王后结婚多年后终于怀孕后,情绪极好的她以毫不做作的自然方式告诉国王已经当父亲了.她走到国王面前,摆出一张阴沉的脸,一副十分委屈的样子:“陛下,我必须向您控告,您的一个臣仆,竟如此胆大妄为,用双脚在我的肚子里乱踢”老实的国王一时没有明白,过了一阵子才骄傲放生大笑紧紧抱住妻子。
一年后,王后诞下皇子后,路易十六走到她床前,平时不容易感情激动的他,眼泪竟然沿着面颊流下,他用洪亮的嗓音宣布:王太子进屋请求觐见。
读到这些时,我不由地想,如果他们只是山野间一对普通的夫妻该有多好,他们可以享受这亲情的温暖。然而他们在的是一个世界末日般不详的时代,那是一页等待熊熊燃烧的历史。
历史上指责玛丽专宠闺蜜,但那完全可以理解。她是那么善良美好而又单纯,14岁的女孩,离乡背景。在我们现代14岁到18岁也是结实人生挚友的重要阶段。她是那么渴望有人理解,渴望有人可以分享她的悲伤孤独、幸福和喜悦。
然而现实总是那么讽刺,在她一生重要的时刻她的幸福没有人分享,她的不幸也只能独自承担。
当玛丽第一次去到巴黎时,她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欢呼,那时候的她一定想象不到,20年后,同样是巴黎她将成为阶下囚走向断头台。
她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道:“我亲爱的母亲,我简直没法向你形容大家在这一时刻对我们迸发出的爱和欢乐。在我们退下来之前,我们可以如此轻易地就赢得友谊。可能再也没有比这更加珍贵的东西了。”
从她写给母亲的信中,可以看出她那容易被感动的天性。可是来到巴黎几次之后她便忘记了,人民给予她的爱戴并非理所应当,她渐渐的在膨胀的物欲中迷失了自我。
在成为王后的14年中她肆意挥霍,嗜赌成性,她从不阅读一本书,也不再愿意受到远在维也纳的母亲的约束。
她沉迷于巴黎的舞会、歌剧院。甚至自己做起了演员。
也许只有在化妆舞会上,她才能掩耳盗铃,才能不顾及自己的身份,像所有女人一样对爱的人表达爱意。在一次化妆舞会上她邂逅的她一生的骑士费尔森。这位北国瑞典的小容克贵族,游学欧洲完成自己的成人礼,最后一站便是到法国学习优雅的礼仪。
费尔森,这个名字,这个人物长期被秘密所笼罩,在那份王后公开的情人名单中没有提起他,他从不屑于那些沙龙。只要是光彩夺目、灯火辉煌的场所都看不到他的身影。也正因如此历史也忽视了他很久,这也就是玛丽王后隐藏一生最深的秘密。
费尔森出身容克贵族:他是一个出奇英俊的男子,腰板笔直,肩膀宽阔,肌肉发达,他像大多数纳维亚人一样富有大丈夫气概,但并不因而显得粗苯臃肿。从他的画像上我们可以理解一个正真的女人一定会深爱这样的男人,不仅如此,还会出于本性的信赖这个男人。
他们的相遇在的玛丽心中是那么热烈,就像电影《昼颜》中讲得:也许正是因为不能得到,反而更加强烈。
王后身边人曾回忆道:王后看到费尔森脸颊绯红。可以想象一个并不幸福的婚姻中,她是多么希望得到救赎。但是费尔森接下来的做法却是发乎情,止乎礼。他们相遇的第一幕随着路易十五的驾崩,玛丽一夜间从太子妃变成了法兰西的王后而谢幕。费尔森也启程回到了瑞典。
四年后,22岁的费尔森再次来到法国,他们再次相遇。费尔森在写给父亲的心中写到:她是那么可爱。只不过这一次他们的感情对于王后来说是一场更为危险的游戏。无数眼睛虎视眈眈,她不再是那个18岁的太子妃。
她依旧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她表现的过于明显,每个人都会发现,只有她自己还没有意识到。
但费尔森是个瑞典人,十分人品完成、性格完美的男子汉,在北国人身上,强烈的罗曼蒂克秉性可以和平静的理智和平共处。他一眼便看清了形式难以为继,王后已经钟情于他,可是尽管他深爱并且尊重这个年轻迷人的女人,他可以滥用她感情上的弱点,但这有违他诚实正派的秉性。另一方面费尔森也觉得自己过于热情无法扮演好“约瑟”的角色,冷漠地拒绝一个年轻貌美并且是自己深爱的女人。在这样棘手的情况下他做了他能够做到的最高尚的事情:他让上千英里的距离横在自己和玛丽之间。他迅速参军前往美国。在悲剧没有酿成前把它一刀斩断。
宫廷宠臣用阴险的语气对费尔森说“怎么,先生,您把您征服的女子弃之不顾?”可是费尔森却光明磊落说“我要是征服了什么人,不会弃之不顾。我就此离去无牵无挂。”
如此第二幕落幕了。
远走四年后费尔森终于回到了法国,在玛丽·安托瓦内特最后的几年时间里,当一切浮华褪去后,他终于出现了。
1785年尤其是在项链事件之后,这位王后被孤立了起来。还记得初入凡尔赛的玛丽吗"那时候:玛丽·安托瓦内特一脸微笑,步履轻盈的从危险旁边走过,别人的话语对于她而言只是风中烟尘,一直到暴风雨来临,才会把她唤醒。
现在的她终于从让人目眩头晕的圈子中抽身退出,她终于成熟,不再虚荣愚蠢地浪费光阴,而是委身于一个灵魂开朗坦诚、坚定不移的人。同时费尔森呢?自从他知道这个女人收到污蔑和诋毁后,天性富有骑士精神的他便以全部的感情深爱这个女人。
他们之间的爱情就和简爱一样,只要王后受到万人崇拜,有上千个人阿谀奉承,他便避开她的恩宠,自从王后孤立无援后他才敢爱上她。
恰好在所有人离她而去,她失去所有时, 王后找到了她徒劳无功寻找一辈子的东西:那正直、诚实、正派,具有男子气概的朋友。
几次营救依旧未果,但是在最后的几年中,玛丽·安托瓦内特终于成熟,她像她的母亲一样机制果断,但是那时的她已经是带着镣铐舞蹈。
最终只留下给费尔森的:别了,一切男人中我最深爱的,一切人中最深爱我的。
同样一个命运之日6月20日,他永远不能原谅自己,在王室出逃的日子,他屈从路易十六,让玛丽一个人留在危险的境地之中。他一再控告自己,宁可自己被当时民众撕成碎片也比毫无换了,灵魂充满自责地苟活,甚至活的比她更长要好得多。“为什么6月20日,我没有为她而死。”这个神秘的自责不断出现在他的日记中。
命运喜欢玩数字游戏,多年后,命运实现了他罗曼蒂克的愿望就在这一天,也是一个6月20日,费尔森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死。费尔森不求闻达不慕名利,凭他姓名在故乡成为要人:贵族元帅、国王谋事、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但却是无情的贵族姥爷。
十八年前如同狂热分子在马车里发现费尔森和玛丽的情形一样,愤怒的民众突破警力用暴力把这个头发花白的元帅拽出马车,用棍棒石头将这个手误寸铁的人打倒在地。6月20日梦想的景象实现了。末代王后最后一名骑士,美男子费尔森的尸体就横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楼前。活着他们无法在一起,至少他们同日而死的命运他能象征性地为她而死。
后记:茨威格,我始终认为他是最懂女人的作家。他笔下的故事总能被描绘的富有情感并令人神往。他的角度,不去责备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同样,他并不站在谁的立场,而只是讲述每个人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