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篇......
别看英国人到印度是殖民来的,但似乎印度老百姓并不记恨他们,反而有种受到英国很大恩惠的“斯德哥尔摩情结”。
这一点不光是从某一个人身上体现,我在加尔各答的维多利亚纪念堂更是颇有感触。
这座纪念堂乍一看修得很像美国的白宫,它是为纪念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而建的。
去参观纪念堂的当地人摩肩接踵地排着大队挤进拱门,把偌大的圆形厅堂堵得水泄不通。
厅堂中央矗立着维多利亚女王年轻模样的塑像,高大洁白的大理石让女王看起来特别圣洁,她手拿权杖和宝球,如女神一般。
许多印度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争先恐后地和女神合影,觉着照得不好的还一直在那儿拍个不停,直到满意为止。
我站在厅堂二层的围廊,像一个游离在外的历史旁观者俯视下方……一百多年过去了,维多利亚女王依然高傲地凝望着匍匐在脚下的印度斯坦臣民。
姑且不去评价印度人的这种迷之心态,就谈加尔各答这座基督教氛围浓厚的城市,基建公交、市容市貌确确实实比我前面造访的那几个“大农村”、“小县城”要好得多,至少我觉得我是行走在一座21世纪的人类城市。
讲道理,这还真得归功于英国东印度公司以及随船而来的圣公会传教士,他们花了140年的时间,把加尔各答建设成女王的“亲儿子”。
从德里到加尔各答我横穿了北印度,走了十三天,看了六大宗教,进了十间庙宇,拍了五千张照片……也许在印度文明这座巨大冰山面前,我仅仅是看到了浮出水面的一小撮尖角,但我仍欣喜若狂,对于热爱人文摄影的旅者而言,印度无疑是一个拍摄素材俯拾即是的宝藏之地。
如果你也对印度的宗教底蕴和人文情怀感兴趣,但苦于没有足够的假期走这么多地方,那么可能另外一个方案更适合你——只待在一个城市,就能遍访各种不同的宗教。
这个城市便是名震四方的大孟买。
孟买是印度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被看作是印度对外展示的名片,全城2100万人口里杂居着来自印度南北、乃至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种族,以及不同信仰的教徒。
这里除了建有印度六大宗教的寺院庙堂,还藏着不少小众宗教的礼拜场所。比如犹太教和拜火教,这两种宗教光听名字就能让人产生探秘的念头。
玩转印度,玩转花样,花样口袋充,5000mAh容量, 双支分享自带手电筒, 一款有容量有颜值的鹿途旅行电源,让你的旅行不孤单,为你的旅行安全护航....
犹太教(Judaism)因为犹太人而出名,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早于基督教一千多年。
因为耶稣同志也是犹太人,所以他建立基督教的时候照搬了很多犹太教的教义,因此这两个宗教都信仰上帝,并且视上帝为宇宙中唯一的神。
再说到拜火教(Zoroastrianism),官方称“琐罗亚斯德教”,它源自古波斯地区,而且资历也比较老,和佛教在同一时期创立。
中国人因为看金庸小说比较多,都知道元朝末年有个“圣火令”和“明教”的存在,故而听到“拜火”俩字就觉得耳熟……其实金庸笔下的“明教”对照到真实的历史应当是摩尼教(Manicheism),只不过摩尼教也产生于波斯,它俩教义就不言自明地“雷同”了,二者都尊崇光明之神阿胡拉(Ahura),以光明的象征——火为崇拜对象,这也是拜火教得名的缘由。
说起犹太教和拜火教的历史境遇,倒像是一对“难兄难弟”,它们都是在本土被迫害排挤而流落到印度来的,有点“寄人篱下”的意味,所以教徒们行事十分低调,也不怎么对外传教,在印度宗教大家庭中一直站在后排。
但过于低调对于想了解它们的游客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好事,它们的宗教建筑在各大旅游网站上都找不到信息,只能打开谷歌地图比对着宗教的英文名,挨个搜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