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其人其文
同大多数人一样,我第一次接触的汪曾祺的文章是《端午的鸭蛋》。我后来又学习了《故乡人》,之后又略读过一点《故乡的元宵》,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家乡乡村的纯美,作品中的地方使人觉得自然与人文融合得恰到好处;所以,汪曾祺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喜欢写自己的故乡;或者说,是喜欢以自己的故乡为背景写文章,比如《钓鱼的医生》中王淡人急公好义的事,实则是他父亲的事。可能因为这些都是他最熟悉的人与事。这一点同他的老师沈从文很相像,习惯于写乡村生活,写普通人、市井小民,写作的切入点都是普通的事,牵连进来的人家大多只会有一两户,十分接地气。
虽然是写一些平凡的事,但汪曾祺的文字总是能吸引着你将平凡的小事细细的品读下去。
“女人很少打鱼的。打鱼的有几种。”“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这个地方的名字有点怪,叫庵赵庄。”“这个医生几乎天天钓鱼”......汪曾祺文章的开头常常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时若只读标题与前几句,总会觉得不十分恰当,好像少了一些什么,于是我就会继续埋头读下去,想去看看究竟少了些什么,但往往读完了之后就又觉得什么都没少了,一切变得恰到好处。文章结构安排的十分用心,却又不会像写考场作文一样形式上的首尾呼应、埋伏笔弄得十分生硬,读起来尴尬不已。这就是汪曾祺先生被称作大家的原因了吧。
又记得前几天做摘抄《故乡人》的时候,同学们面对着汪曾祺的一行行文字,十分茫然。文章中虽然有一些不认识的字,但多数是一些拟声词啊、 专有名词啊之类的,没有什么单独值得摘录在本上的词语,最后的摘抄纸上出现的都是大段大段的文字和少得可怜的零星词语。朴实无华的文字组合成的文章,且文章中的语句多数是短峭平淡的,几乎没有长句子的拖沓。这样一来,文章就会有点散了。若平常说“这文章有点散”,应是一句批评的话语,指这文章没有重点,如意识流一般让读者不明其意。但这点散放在汪曾祺的文章中反到增加了文章的意境,因为这“散”是散文化,形散神聚。
不知是不是因为这文字平淡的缘故,汪曾祺的文章中的感情总是显得十分克制。读一遍文章,看不出作者心情的巨大起伏,就连文字中的花香也不会是扑鼻而来的那种,更像是清风拂面而过时带来的点点幽香。但往往再返回去一字字地细品,又会发现深沉的情仿佛藏在了字里行间。比如那段父子的生活片断,“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他让我抽一根烟,我搬了一张藤椅子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说话。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极近了。”
能把平凡的小事用朴素的语言写得非凡,大概就是汪曾祺写作的极高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