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在快节奏的读图时代,我能被一本完全没有图片,长达20万字的书籍所吸引,关键是,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还是在讲旅行。
十段精彩的异国旅程,每一次旅行都缘于读书,却在旅行中不断借鉴又推翻书里的内容,成就一次又一次新的自我感受,包括入乡随俗、短暂地成为“另一个人”。这应该也是作者詹宏志要向我们传递的观点:“旅行”与“读书”能让我们拥有超过一个“人生”。
作为侯孝贤《悲情城市》和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策划监制,台湾城邦出版集团的创始人,滚石音乐的前总经理,台湾第一家互联网媒体《明日报》,以及今天台湾最大的网购商城pchome的创办人,这位被业界誉为“很会读书、阅读量惊人的书呆子”,出版这样一本回顾式的书籍,与其说是在讲述他散漫随行的旅程,不如说是在告诉我们读书对于旅行的用处,或者说如何借助读书去完成更优质的旅行体验。“与书相遇”,不仅是这位“跨界奇才”的成功秘笈,还成为他旅行的来历和关注别处的指引。书中一切有关旅行的目的地、线路,有时是来自关于当地的叙述,有时来自小说家的描绘,抑或是来自探险家或者文学家的步履踪迹,因书得福、因书误事这样的情形在旅行中,恰恰成就了作者日后反复咀嚼的旅行滋味。
但请相信,《旅行与读书》绝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劝读书目,而是可以躺在沙发上,跟随其走进奇妙之旅的精神伴侣。在瑞士的因特拉肯,读者詹宏志敏锐地读出了旅行指南中的言外之意,最美的景色并不在人们长聚集的少女峰区域,于是冒险去发现临近山丘的隐藏之美;在非洲博茨瓦纳见证风云诡异的签证和野地营房的惊险刺激;在爆炸后的巴厘岛,体验“烹饪课程”、与乌布老画工悲伤地眼神相遇;以及亲近阿拉斯加冰河,造访东京当代年纪最大的寿司师傅小野二郎的手艺……在伊斯坦布尔,靠着《吃在伊斯坦布尔:探寻巷弄中的美食》一书,品尝六家餐厅和路边摊。随和又充满智慧的笔锋下,这位“读书人”让每一个故事里,有节奏地跳跃着诸多欢愉和惊喜、感动和惊叹。读着它,大脑丰富的想象得以延展,饱满的画面感像电影一样帧接一帧地显现,知识性和趣味性并存,没有图片,那又有什么关系?跟着文字想象也是完美的图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世界原本就是一本书。作者都在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下一个旅行者,读书可以引起一个人走向世界的好奇心和所有热忱,旅行又可以印证我们的阅读经验,找到对阅读内容新的体验,完成个人回忆的有趣途径。两者好比一个人的左膀右臂,协同发力,才会让我们对实体世界和抽象世界有全新的参与和解读。
无论是依照《佛罗伦萨贪吃鬼》找寻实力派餐厅,还是去过托斯卡纳后对《托斯卡纳艳阳下》二次理解,又或是在《极北直驱》的又一次“勾引”下造访阿拉斯加,作者都在向我们证明,“每一本书的存在,都意味着‘前一位旅行者’的存在”,下一位旅行者便跟随书的指引去做一位智慧的追随者。我想如果通过读书去旅行,我们的脚步大概可以触及更远的地方,避开扎堆的旅游人潮,拥有独具一格的他乡体验,而不是根据旅行攻略按图索骥走进千篇一律的商业化景区,进入“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回家一问啥都不知道”的旅行团式的尴尬境地。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充足、旅行便利的时代,要想去到哪里,已经变得很轻松。带着孩子家人出行,走马观花看风景,浮光掠影拍写真,想着怎么进入热门景区,找到网红美食,都不为过。但真正的旅行似乎不只是证明自己“来过这里”。若能借助读书的力量,那么对旅行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它往往会增加旅行的宽度和深度,从而留下内心对永恒的感受。
前不久,看到一位小朋友写了一篇关于愿望的文章,大意是希望疫情过后,想去日本、英国、法国等世界各地区旅行。我相信在他现有阶段,应该是读了不少书,在书中了解了这些地方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在他的脑海里,也一定涌现出了对这些地域的无限遐想和想象,这才促使他有了强烈的走出去看一看的愿望。我猜,如果他能带着这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继续徜徉在书海,有一天,当他真正踏进这些期盼已久的目的地时,就不仅仅是停留在景点上,而一定会拥有他人所看不到的属于自己的奇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