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分两种,一种轻佻肤浅,这是下等级别的喜剧,可惜了喜剧被创作出来的真实目的,不是用来搞笑的,是讽刺。讽刺那些庸俗虚伪,嘲笑那些脆弱的经不起嘲笑的现世。现在的有一些喜剧自以为很搞笑,其实是很无脑的,看完之后我都觉得自己的智商受到了很严重的侮辱,真正地喜剧是让人哭,让人深省,如同警世危言,像鲁迅,像一把刀,像这部《驴得水》。
电影的剧情讲了什么故事?简介已经介绍的很清楚,但往深层次的挖,我觉得是“教育”与“自由”。是铜匠的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民国的的腐败教育体系和老师张一曼的爱情自由观。
铜匠如果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人生可能就变了吧,可能会做老师?出国访学者?娶一位像电影里孙佳一样漂亮的老婆,他对语言的天赋以及等等都因为没有受到教育而统统对他关上了可能,你见到他时,他在大山里做了铜匠娶了一位泼妇,临离别时为张一曼唱的歌,他心地是善良本分的,正如他在所有人面前愤怒的咆哮的一样:“可正是因为我从小没有受过教育,就被人看不起,被人欺负,被人利用,被人利用完还指着鼻子骂,我希望他的后代不要向他一样”。
看到2\3时你有没有觉得铜匠变坏了,教育是分好坏的,我把它归结为四分方法论,六分环境,就像《与玛格丽特的午后》里的主角热尔曼一样,小时候因为老师而惧怕学习,长大了才找到了人生的老师,而爱上了阅读。爱因斯坦说:“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硬要以鱼儿爬树的本领,来评估它的能力,它这辈子都会觉得自己是条蠢鱼”...有时候感觉自己很笨,就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方法上出了问题?拉大事物的格局再去观察一件事情,或对一件处在高维度的学科降维处理再消化分解掉。人是极易受周围环境所染,铜匠的入世与出世之间夹杂了那个时代的大环境、上层建筑的腐败、官僚、敛财、谄媚...人心坏了,再被赋予多么高尚的权位,都是一副同样的丑恶嘴脸。
一曼的爱是自由地,就像“蒜花”一样漫天飞舞,最后一曼的自杀是是个悲剧,她是被人逼疯的,她的死也是被人逼死的,很可惜这个人在人世的眼中是看不见的—被扭曲的道德观,我们或许这一生都活在它的枷锁下,被旁人左右了自己,为别人而活了自己的一生。也许一曼的死是解脱,她终于摆脱了束缚,终于不受人约束,终于活的自在了一点...
最后再絮叨一下本人凝结了多年的学习方法论:在这样一个信息快速迭代与澎湃的时代,我更主张一种叫做以自我教育的进行自我认知升级的自我成长类学习,当学校不再能相信的时候,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