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思考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正在香港经历着苏拉台风,人生第一次体验十号波下的停工停学城市停摆。原本只是一次说走就走的离岛citywalk,谈不上期待,但被困在酒店里还是略有遗憾。很多人在大堂隔着玻璃拍外面的横风斜雨,我也一样默默问自己,“你知道台风要来了,可能什么都没得玩,会不会想要改签机票,晚几日再来?”
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封闭式的问题,想到前些日子参加裘裘老师《十字路口》的分享活动,觉得有那么点儿意思了。
十字路口的完整名字叫做Crossroads:Kobe,神户十字路口。感谢互联网和vpn,我找到了一些跟工具有关的溯源。原本它是一个类培训的桌游,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发生十年之后,基于对当时参加救援的神户救援人员采访制作而成,目的是帮助未来有可能面对救灾任务的预备救灾人员更好的理解在这样的大灾难面前,可能会面临哪些两难情景。游戏的初版有将近20个场景,都来自于救援人员当时的真实两难。
和很多卡牌类桌游一样,十字路口的每张场景卡都遵循相同的格式,自上而下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面临灾难情况中的困境时,“你”需要扮演的特定角色。中间的第二部分是对这个场景的简短描述,第三部分是一个关于描述Yes或No选择(决策)的封闭式问题。
比如,你是一位行政人员,市政厅快塌陷了,但是作为灾后救援必要的城市地图和重要文件还在里面。你会进入这个“禁止入内”的区域去取出文件吗?
同桌的参与者们需要先明确了这个特定角色和场景设定,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在“1、2、3”之后,同时亮出选择Yes/No。
在没有体验游戏之前,我以为这个活动会和以前看过的台剧《荼蘼》一样,是关于在每一个分岔路口的选择。后来,我发现“十字路口”不完全是关于选择的,选择只是一个最终呈现的结果。在到达这个结果之前,每个人内心出现的“自动化或非自动化”考量(俗称感受得到或感受不到的内心戏),就像电影剧本那样,已经被设定好了。而十字路口的工具就是通过亮牌Yes/No之后的观点陈述,将这些剧本完整的展现出来——这是关于选择背后,那些观点的万花筒。
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触发这个万花筒转起来的,竟然是一个封闭式问题。
以前我总有些预设,觉得封闭式问题不如开放式问题那么友善和理想。最近经历了一些故事,再慢慢细品,我想为封闭式问题正名一下。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并没有太鼓励使用封闭式问题,可能主要是因为封闭式问题所带来的一些负面感受。它常常被用于表达不太积极的情绪,就不太讨巧。例如,“你到底行不行啊?”、“真的没办法了吗?”反正我不太愿意听到这些,觉得很抗拒也不想接话,因为问题的表述里就带着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预判。
但如果仔细去推敲“十字路口”里设定的封闭式问题,似乎不是这样的套路,它的场景设定和问题表述并不带主观情绪感受。尽管封闭式问题确实是缩小了答案的范畴,但不意味着我们对选择背后的故事(观点)封闭。关于选择的决定,总是让人非常摇摆和纠结。所以,你依然可以探询选择Yes/No的原因,好奇TA的经历和想法。这么看来,封闭式问题在选择(决策点)之后,反而又开放了。
我感觉这个过程有点像沙漏。
我又想起了教练工具里的一个关于探询两难决定的工具Format D,它也是由四个问题象限组成的。如果A是一个场景,需要对此做出选择。那么,思考的顺序就是:不选A不会发生什么;不选A会发生什么;选A会发生什么;选A不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是,这不就是我们在十字路口亮牌之前的内心戏吗?
更有意思的是,通常完成Format D的小伙伴,都不会再纠结于选不选A。倒不是说这些选项就不重要了,而是在这个过程里,他们更多厘清了自己内心戏里更为看重的价值判断,这些价值判断将引领他们做出最适合当下的决定,一切就释然了。
在十字路口的游戏里,这就是每个人表达的过程。当带着开放和包容,有这些心流促成内在或外在的对话,无论问题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我都觉得它们是很棒的问题。
由于“十字路口”的游戏规则相对简单,场景卡的内容设定也容易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因此,当它被单独或结合使用在培训及工作坊里时,就是一个灵活的引导工具——比如,新领导者的管理两难处境、跨部门合作间利益冲突的两难选择……
在封闭式问题(选择Yes/No)之后,去跟进一系列开放式问题例如“你为什么选择Yes?”或“你是如何做出那个决定的?”角色和立场不同,身份不同,做出的选择也会截然不同。重要的不是“一定要Yes/No这么决绝”,也不是去预测和说服他人的观点。只有当所有人的表达都自如无负担,对话才刚刚开始。
由此,也改变了我的一些假设认知,即封闭式问题一定就是收敛才用吗?比如我们在面试的时候,一般用STAR模型都会考虑最后层层剥洋葱到封闭式问题的Yea/No获得确认,但由封闭式问题引领的反向剥洋葱,现在想来也依然可以得到很多的信息。
所以,看起来这并不是封闭式问题或开放式问题的属性定义,而是设计(提出)问题的初心决定的。
关于封闭式问题,好像是我的限制性信念给它带上了滤镜。
写到这里,我想十字路口也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个培训游戏或引导工具。尽管观点调查是它的出厂设置,但当你真的被场景、角色、立场和身份所限制,当只能二选一的时候,你才会认真代入。
工具如人生,也真的当你选择了Yes/No时,才开始认真思考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