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一阵不好的预感向我袭来,岳塘区小学英语从每星期三堂课缩减成两堂课终成事实。作为教研员,我是诧异的,当全国各地小学英语教学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先进省份听、说、读、写倡导全面发展,甚至英语戏剧已走进课堂,连贵州这样的欠发达省份不少地区从一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而我们区作为湘潭市的龙头区,在其他区小学仍然开设三堂英语课的情况下,缩减为了两堂课;作为教研员,我也是无奈的,向上级部门反映,领导们也是依据上级政策办事,无果。
作为教研员,当无力改变政策,如何在更有限的时间更有效地提高效率,如何带着英语老师从水深火热中(教材不变,课时减少,英语教师教学班级增加)超脱出来,这是我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一星期只有可怜巴巴的两课时,我们到底能做什么?或者我这样想,如此珍贵的两堂课,我们首先着重培养什么?周末,一直在看专业书,由英语课标制订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蔷教授在《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中这样指出,“小学英语学习的总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用英语进行初步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反复咀嚼总目标,基础性、兴趣性、语用性是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形成用英语初步交流的能力是解决我区小学英语困境、夯实基础的突破点!然而,听说能力不是一个新名词,“哑巴英语”的尴尬在英语教学中至今也没有摆脱,如何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带着镣铐起舞?如何在一片困难的“死水”中生出希望的花?课堂、课堂,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方是带着老师们冲出重围的关键!
这时,一本书跳入了我的眼帘《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这本书由日本佐藤学教授编写,自2014年第一次在中国面市以来,已经再版印刷了24次。
书开头,这样两则事例吸引了我:
第二,在某次研究会上,讨论某小学5年级语文课录像的事情,学生的发言一个接一个单方面连续发出,怎么要联系不起来。反思我们中国课堂,孩子发言表面声音响亮、明了,却经常重复他人观点或是毫无逻辑联系的现象是不是比比皆是?老师看似耐心倾听学生回答,实则指望学生跳进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布局,而面对教案外的非预设问题避而不答、置若罔闻的现象是否常有发生呢?
佐藤学教授在指出问题后,谈到了古字“学”。他说,从古字结构来看,其中间的两个x 表示“交往”的意思,上面的一个x表示祖先的神灵,也就是和文化的遗产的交往,下面的一个x表示学生之间的交往。那包着x的两侧,形为大人的手,意味着大人千方百计地向儿童的交往伸出双手。
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室里正要构筑一种关系,即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长的关系,而展开这种能触发和支持这一关系的教学的人就是老师。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即让学生与物与教材对话为中心,与学生与教材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
他说,在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室的活动分两种,前者对应每个学生的活动,tailoring(量体裁衣),像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后者是让各种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称之为“交响乐团”。《静悄悄的革命》是我9月翻得最多的一本书,在旁边做了批注,还针对每一章节画了思维导图。之所以会如此啃读,是因为他的教学理念在我心中激起了巨大的震荡。虽说“以学生为主体”由来已久,但是习惯以教师视角来评价课堂;在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的四者关系中,却往往忽略了学生对于教材的个性解读,教师的越俎代庖剥夺了学生的个性体验与学习;更忽略了学生间的相互作用,殊不知学生间思维的碰撞才是引向教学深入的核心……
9月中旬,走进一所中学听课。
课后,我与这位年轻的老师这样交谈,若把教师比做剪裁师,就要量体裁衣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来剪裁;同样,作为教师,眼中要有学生,不仅要有举手发言表现活跃的学生,更要关注那些默默无闻、低头不语的学生。正如木板定律所说,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在课堂,学困生、默默无闻生就是其中的短板。忽略了她们,纵然课堂再无与伦比的美丽,都是昙花一现,教学生命之花终将凋谢。
谢谢《静悄悄的革命》,让我换一个角度来看课堂!今天在区工作室,也把这本书分享给了工作室的老师们。教师的观念转变,学生才会改变;课堂改变,岳塘英语冲出重围的梦想才会实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期待着、努力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岳塘区英语课堂中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