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纪念馆近在咫尺,我却是第一次近距离的走近他。
站在纪念馆里,瞻仰着孔繁森的雕像,聆听着他的事迹,感受着他援藏时的点点滴滴。季节已是春天,室外暖意融融,展室里依然冷嗖嗖的。我和同事们站在模拟藏区的实景前,仿佛走进了西域高原,深刻感受到孔繁森正满怀深情的和藏族群众拉家常、叙冷暖。
孔繁森生于1944年,18岁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孔繁森两次进藏工作。第一次是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请缨,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进藏后,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进藏后,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
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一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全部遗产。
在西藏期间,他收养了在地震中失去双亲的三个孤儿。孔繁森将他们带回拉萨,亲自照管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夜里孔繁森就同孩子们挤在一张大床上休息。孔繁森虽然是副市长,但他每次下乡去,总要带些自己的钱给生活困难的乡亲,往往一月刚过半,工资就花光了,有时连伙食费也不够交。他去看望藏族婆婆,屋里冷,他把婆婆的双脚揣在怀里取暖。孔繁森说他的命是藏族同袍救下的,他愿意为藏族群众服务。
孔繁森家中有年迈的母亲,有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全靠体弱多病的妻子照顾。他何尝不想念家人,何尝不留恋家乡?他把这种深深的思念托付笔端写成诗,慰藉内心的情感。
“今夜风雪寒,情怀反觉暖。思乡随月走,重托记心间。不负党教诲,我志献高原。新诗如有翼,飞至东昌边。”“戎马西涯二十年,寄望桑梓明月间。只为爱乡故离乡,人生何处不青山?”“人在高原中,心在故乡边,夜梦亲友在,思情日日添。”
我郑重地抄下孔繁森的诗,仿佛看到一个作为儿子、父亲、丈夫的共产党员为了事业思念亲人夜不能寐,灯下徘徊的身影,不禁泪湿了双眼。
孔繁森是有情有义的好干部,他拍下西藏美景,拍下藏区群众的日常生活。他学藏语,穿藏服,和藏族群众打成一片。
也许对那片土地爱的太深沉,孔繁森的灵魂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
“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正如孔繁森在一首诗中所写,他把自己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西藏高原,献给了党的事业。
我们在孔繁森塑像前集体宣誓,学习他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终生追求的优良品质;学习他用热血铸就初心,用生命践行使命,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他在我们心中立起一座永远的丰碑。繁森精神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