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易炜老师,上周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可视化是不是有点跑偏了?》,指出可视化(或者更通俗的说法叫“画图”,我们行内叫“图像记录”、“视觉引导”等)——原来作为辅助思考的一种技能——这两年慢慢变得成为美术课,过份强调画面好看而忽略了思考的功能。我不能同意更多了 I CAN'T AGREE MORE!
原来我认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客户愿意花钱请人来画画,无论作为一种现场演出也好,用来拍照发朋友圈也好,也是他们的自由。说实话,我也很想多接这种活,因为它的收入不错,可是我实在画得太丑了,客户就不找我了。
可是,我渐渐发现在很多客户的认知里,可视化已经等同这种巨型图画的设计与制作。我认为这在客户那边浪费了可视化的更多好处;另一方面,很多学习“图像记录”、“视觉引导”的朋友,错过了更多发展空间。
我认为这种情况是客户和供应商两方相互促成的:5年前,国内开始有第一批的图像记录供应商出来活动,客户也在大小培训场合里看到有人在画图,这些客户开始产生需求,培训班也陆续出现;然后更多的供应商在推广,更多的客户尝试使用,到2-3年前这种市场达到最高峰。再然后就出现了易炜在文章里提到的现象:各种书籍、培训、在线训练营像雨后春笋一般。
这有什么问题?不是挺好的吗?简单的说:客户也没觉得有什么特色,学的人花了大钱学完之后,也不知道能干嘛,总不能所有人都去画墙吧?我看到有个别老师很努力地把画图作为一种读书方式、笔记方式,或者像我把它变成培训方式来教,但剩下很多学员,很难在实际工作中用得上。
那么,怎样才能让可视化发挥更大的作用?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条:扩充它的媒体,从画墙延伸到在iPad画图,在大型手写屏幕上画图(结合Mural、Miro等工具),利用VR画图,把图做成短视频、动画、手册、信息图、卡片等,增加与受众的接触机会。第二条:回到它的本源,跟思考、讨论的过程重新结合。
不好意思,我又说这本书了。因为确实在过去10年来,我没遇到另一本比它更全面、更好用的工具书。但是,我最近重读它的头三章时有了更深刻的领悟,这对于回答“如何让可视化更有效”这个问题有很好的参考作用。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第一点:清晰的目标 对 模糊的目标
管理者通常会把业务转化成一个个的目标,用各种流程去管理下属的工作,如:今年要生产10万台车,生产流程是怎样;今年的销售任务是1个亿,分解成多少个市场区隔、顾客类型,然后针对他们有什么样的销售流程。流程有稳定的步骤与结果,理论上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就该有多少的产出,管理者的很多工作就是监控流程是否“正常”,在“不正常”的时候怎么修正。
可是,要开展新业务、设计新产品/服务、进行大动作的业务调整时,管理者往往不可能有清晰的目标来进行“计划”,更没法把它流程化。这个时候他们有点像在玩游戏一样:先过了一关,再看看下一关怎么走,如此类推。
第二点:如何把你的模糊目标变得更加好?它应该是ESP的——Emotional情感性的、Sensory感官性的、Progressive渐次递增的
Emotional: 模糊的目标需要足够打动人心,才可以调动大家的热情、参与和创造力,有了这些项目才有动能持续下去。其中一个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国肯尼迪总统的登月计划:“用10年时间,把太空人送到月球,再安全返回。”
Sensory: 越能够把模糊的目标变得看得见、摸得着,越容易让大家上钩,同时把它传播起来。
Progressive: 探索模糊目标的过程中,目标本身会逐渐变化,因为“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什么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所以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你必须定期停下来去反思,并调整你的目标。
第三点:Gamestorming的核心能力,包括:提问、把信息整理成有意义的空间、视觉语言、即兴。
这里就说到问题的关键了。如果我们回到80年代初“图像引导”刚出现的情境,最开始是一些咨询顾问发现,在会议里画图而不只是唠唠叨叨的说,竟然效果更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这些会议往往解决的是一些复杂性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比如说:HP电脑是否要开发激光打印机业务(后来的历史大家都知道,90年代HP激光打印机挣翻了,但在之前,领导层一直对这个产品不感冒,甚至对研发团队产生敌意!直到团队请了David Sibbet用画图的方式,替他们理顺整个汇报才获得通过。)
原来,David Sibbet跟研发团队占用了领导们的办公室旁边的一家会议室,在里边准备了好几天:墙上贴满图纸,不停写写画画,改来改去;然后领导们在出入的时候肯定会好奇这班人到底在干嘛,所以就进去跟他们到处看,跟他们聊起来。随着交流的深入,领导们理解的更多,慢慢改变了他们的主意,到最后汇报的时候自然顺利过关。David Sibbet也表示,与其说是那张图的功劳,倒不如说是会议室里的互动起到作用。
又比如说,对这个领域有重大贡献的Matt Taylor和Gail Taylor夫妇,Matt和Gail他们不画图,但是他们开发了一种叫DesignShop的方法,用来协助一群人去讨论同样是复杂难搞的议题,他们最著名的例子是从2001年开始,每年获邀负责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个分会场,让各路老大围坐在一起讨论全球性议题。
Matt原来是一名建筑师,Gail原来是一名老师,最开始Matt设计了一个可以随意改动的工作环境,桌、椅、墙壁、白板可以自由移动组合,关键是他们透过改变环境以及讨论的过程,大家的参与度高了很多。你看下面的照片,有没有注意到他们的会场布置有些特别?比如说:参与者有时候围成一个大圈,有时候又分成小组讨论,四面八方有很多白板可以写写画画;而且在分组时,大家都面对着白板,由小组主持人负责提问,边说边写等。除了有一面特别大、艺术性很浓厚的主题墙画以外,大部分白板上的画图都是很简单的,只是文字,然后用一些框、线把内容连接起来。
也许你会说这种大会通常没什么用,因为它没有哪些立马可见的成果。可是,你知道吗?Matt和Gail的这套方法(称为MG Taylor Methodology)——包括:工作坊怎么设计、怎么引导参与者、以及那些可装拆移动的白板墙——是有专利的,而且像安永、毕马威、Capgemini这些咨询公司都派人学习并购买授权与设备,真正用在他们自己客户的工作坊上,到今天也还在用。你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跟David Sibbet的公司Grove Consultants International一样,MG Taylor机构也培养出很多视觉引导的人才,包括:Kelvy Bird, Christopher Fuller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各自发展出更个人化、艺术化的风格,后者有一篇很好的文章,介绍整个图像记录行业的起源、发展以及主要参与者:A Brief History of Modern Scribing/Graphic Recording
说的有点远了,针对第三点,我想总结的是,现场画图这门手艺的源头来自于咨询行业,想发挥更大的作用,同行们得往《Gamestorming》提出的核心技能提高,扩展自己在画图以外的几种能力,我把它们称为TADS(Think, Ask, Draw, See):现在大部分学习图像引导的人只在画图Draw的领域,但是忽略了怎么整理信息让它们被看清楚See;有些人会学习“引导Facilitation",但坊间很多课程过度针对提问Ask而忽略了怎么设计思考框架Think。
其实,我参与过的一些客户非常认可的会议,我发现引导师的提问就是简单的“好奇、自然”,不会讲一大堆“我们如何打开、构建一个什么什么的容器、打造一个人与人之间心灵感应什么什么的场域(下省300字)。当然,我没看到人家背后准备了多少功夫,可是国内某些大神总让我觉得怪怪的。。。。。
回到文章的题目,我想跟客户说几句话:
1. 画图特别适合用于开展新业务、设计新产品/服务、进行大动作的业务调整等工作,特点是目标模糊,而且参与人数众多;
2. 画图本身不足以引起什么组织变革,往往是准备这幅图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沟通、提炼和反思,还有提出新的激动人心的故事,这些才是让参与者投入到变革去的有效手段,那幅图只是一样副产品,它也可以是视频、动画、信息图、手册、漫画、卡片或桌面游戏等;
3. 让画图的人站在参与者面前,大家一边讨论,他一边画,参与者随时可以指着画面的某个部分补充更多想法;而且,画面应该是可以灵活修改、而不是精细雕琢的。
4. 除非你只想找一个插画师来表演画图,否则准备一场工作坊的视觉部分并不是一个当天能完成的事情,得提前准备。所以,在你开始策划工作坊时,请尽早让设计师加入,他可以按照TADS给你建议。同时,要特别考虑工作坊完成后,这些图表要怎么处理,怎么传播给其他人。当然这些前期/后期工作是要收费的。
好消息:《Gamestorming》中文版终于再版了!在各大平台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