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以传统手卷形式,全景式构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市井俚俗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稀世奇珍,画之瑰宝,属国家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最初本是张择端绘制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据说,当年宋徽宗第一次看到此画时,立刻被画卷中繁盛景象所叹服,称这幅长卷为“绝妙作品”。于是便用自创的瘦金体大笔一挥在画卷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盖上彰显自己身份象征的双龙小印,向世人宣告:朕乃此画卷第一收藏人。
迄今为止,《清明上河图》已流传八百多年,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画卷颠沛流离,曾被各朝代帝王权贵们争相收藏,但即便是命途多舛,也挡不住它的光芒。
然而,在后世的数百年里关于“清明上河”题材也是不计其数。今天,我们将以海南黄花梨重新诠释《清明上河图》,以海黄遥想历史的繁华记忆。
在张择端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长画卷里,「热闹的虹桥」是整幅画的中心,也是全画中人物最密集、 最热烈的一段。
眼前这件海黄《清明上河图》藏品选取画卷中最热闹的「虹桥」为重点,以画作中熙熙攘攘的闹市做为主角。透过传统雕刻技艺,让画作跃然于海黄上,再现经典风华。
细观藏品,从选材到布局,巧妙的利用海黄具体材质,最大限度的减少原料的损耗,将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十分精细。其余部分保留海黄料自然形态稍做抛磨,使自然美与人为艺术相得益彰。
画面中的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情节,让人觉得栩栩如生、生动自然;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雕刻一笔不苟,大至车马船只的整体造型,小到每一片瓦片、每一条水纹都雕刻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用心诠释的佳品,是每一位匠师最淳朴的“工匠精神”。也正是技艺精湛的匠师通过不同雕刻手法的融合,细心打磨,用心雕琢,最终成就了这件海黄《清明上河图》能再次具体而微呈现汴京富庶兴隆的繁荣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