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动笔写点东西的念头已经在我的脑海中徘徊了很久了,可是真正开始动笔却总是遥遥无期。当一位靠笔杆子吃饭的作家,是我小时候的梦想。直到长大了才发现,梦想与现实,真的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样,写作一直是心中的英雄梦。小时候是挺单纯的,觉得作家很风光,很骄傲,是和科学家同一级别,摆在同一层面上的。而长大了,却只是觉得这是一种较为舒适的谋生手段,能够让自己顺利解决成家立业的烦恼。当一种职业被当作工作机械化去看待时,往往就会变了味道。写出来的东西也会带有所谓的功利性,文章也就变得别扭和做作。
写文章这种事需要的不仅仅是天赋,更重要的是勤奋和积累。当我们初中,高中的时候,能够在文章中运用大量的典故与事例,让文章变得生动有理,使人信服。当然这并不是说应试教育体制可以教导出一大批一流的作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时期,确实是我们积累的最多,学习的最多,从而能够熟练作用文字的基础,是今后更进一步的踏板与基石。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很崇拜鲁迅先生和韩寒的,他们两个都有着惊人的天赋。虽然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高中时期学习语文的我造成很大的困扰,但是读起他的文章,我永远有着一种拍案叫绝的冲动。他有着三两笔就勾勒出豆腐西施的简洁,也有着痛打落水狗的一针见血。孔乙己,阿Q,闰土……鲁迅先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形象,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写出这些,需要的不仅仅是文笔和巧妙,更多的是一种情怀和勇气。
韩寒我也很喜欢,但与鲁迅先生不同,我更喜欢韩寒的潇洒。他的潇洒体现在涉猎的多元化。唱片,赛车,电影,游戏……一切的一切,使得写作对于他而言,看起来就像是一种玩票。但是我觉得,一个把写作当作玩票的人,是无法写出那样让人产生共鸣的文章的。不知道是不是可以把这一切归为天赋,我无法想象一个人可以顾及到这么多的方面,并且可以在这些方面取得耀眼的成绩,至少对于我这种小人物是无法想象的。但是换个角度想,会不会正是这些方面带来的快乐,才给他带来写作的灵感?
自从上了大学以后,过度的放纵真的让我置身伊甸园一般,这种舒适的生活,比起之前,完全是天壤之别。然而时间久了,日子过得乏味了,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英语水平一泻千里,知识储备大幅缩水,偶尔提起笔,却迟迟无法落下。大学的生活没有使得我更上一个层面,甚至还大不如前。不知道有没有也正在上大学,有着和我一样感受的看官。如果大学生活是这样,我们为之奋斗了那么久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归根到底,这是一个自由度更高的世界,你把持不住自己,你就得被这个世界把持。
所以今天,我提起笔,哦不,是点开屏幕,打下了这篇絮絮叨叨的随笔。豆包也是干粮,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字少也是文章,别拿超短篇不当文章。能够表达自己的心绪是一件很痛快的事情,而如果有人看到这篇文章产生了共鸣,对于他人而言,也是一件畅快的乐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与君同乐!
最后的最后,多嘴提上一句,真的很讨厌长篇大论的说教和延绵不绝的俗语的运用,因为觉得缺乏内容,空有深度。对于现在的我写出的文章,真的是感到又羞又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