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家中有一个书柜是属于女儿的,从她上小学开始,断断续续买了不少书,有些送了人,多数还是舍不得,就保留了下来,前年搬家的时候,集中在一个书柜当中,二百本左右,竟然有些规模了。书不少,却没有一本作文大全、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不买这类书的原因很简单,就怕她一开始写作文就陷入那种模式化的禁锢当中,从而失去了灵性。
然而,随着各种各样的写作训练,作文模式化的问题渐渐凸现。女儿上初一年级时,期末检测的作文题目是《悔与悟》,有如下要求:度过了十几个春秋,回顾过去,你有后悔的事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请以《悔与悟》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500字左右,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
下面是女儿所写的作文。
人生就是由一串串后悔的小珠子组成,乐观的人总会笑着将这一串珠子数完。——题记
的确,人生是由后悔组成的,但是不要因为后悔而丧失勇气。乐观的人会笑看后悔,在经历了后悔之后,他们便经历了一次洗礼,从而更富有经验。
悔与悟总是并存的,我们要从悔中悟出真道理。记得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个下午,我刚进教室,就发现我的桌子上很凌乱,像是被人翻过。我连忙跑过去,一看,新买的套尺不见了。一瞬间,我的脑袋“轰”的一下,愤怒、悲伤涌上了我的心头,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这是我刚刚买的套尺呀。我疯狂的找着,好朋友娜也来帮我。我望着娜忙碌的身影,想起来,套尺只给她一个人看过,,会不会是她……
我说:“不用找了,我知道是谁拿走了。”“真的吗?那太好了。”娜的脸上掠过一丝惊讶。“是你拿的,因为套尺只有你一个人见过。”我指着娜说。娜为她辩解着。渐渐地,我们的友谊被争吵冷冻了起来,我一连几天不理娜。娜也一样,不和我说话。娜不久便转学了。我在书桌下发现了套尺,悲伤又一次涌上了我的心头,我错怪娜了。
哎,我要是当初调查清楚,也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从此,我知道了事情真相只有查明之后才能做出结论,不然,就可能犯错误。
一件事情,因后悔而开始,因悟而结束。后悔越多,感悟也就越多,这就是人生吧!
初读这篇作文,叙述了一件小事,误解了同学兼好朋友,这是悔,也有悟,那就是“事情真相只有查明之后,才能做出结论,不然就可能犯错误。”符合题意,而且文字基本通顺,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出来,也是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再看第二遍,丢失文具、误解朋友、失去友情、朋友转学、文具失而复得,这些情节又让我心中嘀咕,这不是中学生作文中常用的套路吗?这不会是编造或者仿写的吧?当然,阅卷老师在这篇作文上停留的时间不会超过十秒,在这十秒当中也不会去深究这些问题,看看首尾,相互照应,有悔有悟,文字工整,就会给出一个不错的分数。
不教语文,却喜欢阅读学生写的作文,总期望着在作文中读出一些心声,能够调动人的情感,与作者共鸣,那就更好了。可是,这个愿望常常落空,偶尔也会有惊鸿一瞥,更多时候却是千人一面,老生常谈,情节雷同,体验肤浅,尽属现代八股。就连老师布置的作文题,闭上眼睛也能想象了,开学之初,写写“新学校”“新同学”,到了春季,多少要写一些“春光明媚”之类,到了秋季,或是“秋雨”或是“收获”,冬天,雪是少不了的,即使没有下雪的日子也要怀念雪。母爱、父爱、师爱、友情,这些也是常见的主题。年复一年的训练中,学生也渐渐老到,就用那几个故事应付着,只是主人公及手中的道具不停地变换而已。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是作者思想的表达,也是内心情感世界的展现。对生活没有深刻体验,没有真挚的情感投入,生搬硬造,自己都不能相信自己,就难以写出打动别人的文章。对生活的体验,却是今天学生生活最为缺失的部分,一天到晚,他们都被圈养在学校,除了同学、老师,接触的人物有限,教室、宿舍、课堂,三点一线,活动范围非常有限,眼界也仅仅是学校的那点天空而已,这样单调而乏味的生活,还能有什么新鲜的刺激,还能有什么深刻的体验,还能有什么好的文字来记述。
不错,写作的能力需要训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勤练笔,才能写出好文章。可是,训练的基础却必须是建立在真实的情感基础之上,建立在生活经验之上的,如果仅仅从技能上下功夫,甚至只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一个较好的分数,便花样翻新,改头换面,造出一篇文字来,这样的训练就背离了语文学习的初衷,甚至改变学生习作的目的,将表达变为迎合,遮掩自己的情感世界,写作成为脱离生活的空洞之物,这还有什么意义呢?
说到底,作文就是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