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带杭行小区里玩耍,他很自然地和一个略比他小的男孩追跑起来,我只是坐在旁边观看,杭行设定一些游戏规则,比如做两手交叉姿势就是禁止继续追,比如到特定区域就要停下来休息,充电,游戏以杭行为主导,两人玩得很开心。
突然杭行拿个树枝向我跑来,小男孩紧跟其后,杭行把树枝交给我,小男孩用力从我手上抢,一开始我也用力,杭行也把手伸过来帮我,又听到小男孩奶奶冲着小男孩大喊:“别抢哥哥树枝!”小男孩更加用力地往外拽,我却下意识地松了手,树枝就被小男孩抢走了。杭行退到座位后面一脸的无奈与沉默,默默地看着小男孩跑走却没有继续追过去,那刻我心中有一些隐隐的心痛,我鼓励杭行说:“你可以去把树枝从他那里拿回来。”但他还是不愿意挪动自己的身体,跟之前活跃的状态截然不同,接着小男孩被奶奶指责而把树枝扔很远,奶奶坚持让小男孩给杭行道歉,杭行一直不语,很不开心的样子,正好家人来电催回家吃饭,我就带杭行回家,路上我跟他问他现在想做什么,他说想把树枝找回来,我又带他回去让小男孩把树枝找了回来,之后我就跟杭行演练了一下如果自己东西被别人夺走时自己应该怎么做的情景,首先要抓住对方的手,然后用眼睛盯住他,大声告诉他:“这是我的!”杭行一下子被逗乐了,但他说话的态度不够坚决。
事后我心中的不舒服感仍然存在,为什么我把杭行的树枝下意识的放手?是害怕?不是,是缺乏维护自己权利的习惯,过于谦让的人生态度让我面对冲突时本能地退缩,所以孩子会习得这样的人生态度,在独自面对冲突时不会保护自己、争取自己的权利,不是他没有这个力量,是他没养成这个习惯,所以阻碍了他自我意识的发展,当看到我不舒服背后是自我抗争时,我也对孩子的退缩有了一份接纳,分明是我一直在做这样的示范,孩子自然不会反抗。
成人每一个不舒服的感觉都指向我们内在需要成长的部分,正视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接纳他,接纳自己内在有这样一份没有成长好的自我界限,接下来多次有意识地重视自己的感受,如果身体发出这是我的权利的信号,立刻用最合理的方式去争取。
孩子不是听你怎么说的,他是看你怎么做的,孩子模仿最多的是你内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人生态度、你的价值观。
每个孩子都会延续父母内在匮乏的那个部份,因为父母内在匮乏的那个部分就是他无法给到孩子完整的那个部分,他会自然的这样延续下去,所以唯有父母自我成长才可以让自己和孩子摆脱牢笼。
每一个父母都没有办法把孩子带到一个自己都不曾到达的生命高度,所以,父母的高度在哪里,你才能把孩子带到哪里。
只有努力让自己成长,才能引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