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率内院是弥勒佛的道场,东西哲学家们都喜欢在此地聚会,唠嗑斗法。
这日不二、庄子与康德在兜率内院吃下午茶闲侃。康德虽说行事古板,但聊天时倒很健谈活泼。
不二道:“康老师,你那个《纯粹理性批判》写得也太烧脑了,我不明觉厉。你能不能讲人话,给你思想来个简介先?”
“no problem”康德边说边拿起桌上一个苹果,说:“我就拿这个苹果来说事吧。
这里有个苹果。普通人会说客观上存在着一只苹果,我们拿感官去认识它,然后就得到了关于它的客观知识。
其实然并卵,我们并没有认识到苹果本身。
我们眼看它,只得到一个红的主观感觉;我们鼻嗅它,只得到一个香的主观感觉;我们手触它,只得到一个硬的主观感觉;乃至我们吃了它,也只得到了一个甜与饱的主观感觉。
我们调动所有的感官,也只不过得到一堆主观经验,然而主观经验不是普遍、必然、客观的知识,那么我们怎么能说对客观的苹果有所认识呢?
但是我们认识苹果又只能从经验开始,舍此別无它途。
如此我们对苹果本身是永不可知,我们只能认识到苹果有如此这般的现象。当然苹果自身必须存在,否则我们的那些主观感觉材料就沒有了来源与原因。
换个说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苹果有两个身份,一个是作为认识对象的、现象的苹果,也就是我们看到摸到的那个苹果,它由我们的主观感觉为基础而产生;
一个是苹果的本体或自身,我称之为物自体,物自体在我们经验之外,我们无法认识它。虽则它不是我们的认识对象,但它却才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我们感觉材料的来源。”
不二道:“你所谓的感觉材料,只是一堆杂乱无章、因人而异、刹那流逝的感官意识,怎么会形成一个我们三人普遍、必然认同的作为现象身份的苹果呢?”
康德颇为得意地笑道:“我学问的关键就在此地。我们关于苹果的现象的经验知识其实是由两种成分构成。
一种成分是由苹果自身刺激我们感官而得到的感觉材料,它们是后天的、经验的,虽然因我们同有人类的感觉器官而大致相同,却木有普遍必然性。
第二种成分是由我们自身提供的先验的、普遍的认识形式;认识的先验形式整理感觉材料,从而形成经验知识,并保证了认识的普遍必然性。
这些凡人必有的、先验的、普遍的认识形式有两大类。
一大类叫感性直观形式,就是时间与空间。时空并不是客观存在或物自身的形式,也不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主观表象,而是人用来整理感觉材料的直观形式或方式,只有先将杂多的感觉材料置于时空框架内形成具体的时空关系,我们才能开始认识活动。
先说空间,譬如我们认为苹果之红色存在于我们之外部的空间,其实红色只是我们的主体感觉,并不在我们之外,只不过是我们的空间直观形式将它们安排处理成处在外部,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罢了。
再说时间,外部世界的日月升降只是日月空间位置的变化,并观察不到时间;內部意识活动前灭后起,也观察不到时间。
我经反复考察,「时间既不是经验观察之对象或对象自身所有的形式,也不是对象间关系的主观表象与概念」,只可能是我们处理外感官与意识活动的直观形式。我们依此形式,把对苹果的诸般感觉整理成在时间内的相继或同时。
第二大类叫先验知性范畴,共有十二个范畴,如量的范畴、质的范畴、实体与属性的范畴、因果范畴等等。
我们从经验中总结不出范畴,反而是范畴利用感觉材料铸就了经验知识。
譬如关于这苹果,我们只观察到一系列感觉,感觉多种多样、刹那变化,都是先验的量的范畴、质的范畴、本体的范畴,综合了那些感觉材料,才得出了数量为一个、具有可感觉内容的、不变且实存的苹果的判断。
这种判断,因为是先验知性范畴综合感觉经验而作出的,所以我叫作先验综合判断。
再说因果律,也不是自然界本有的客观规律。
譬如我吃苹果饱了,我吃苹果在先,我饱在后,从经验上并木有观察到吃苹果与饱之间有甚么内在的必然联系。而是因果范畴将此前后发生的、两种不相干的感觉经验事件联结成了因果关系。
时空与十二范畴是先验的认识形式,是经验知识的条件,同时也是知识对象即现象的条件。
也就是说,通过先验综合判断,它们利用感觉材料,构造了这个作为认识对象的、现象身份的苹果。
因此关于苹果的知识与作为知识对象的苹果其实是一码事。既然你我庄兄三人均有类似的感官与同一套先验的认识形式,因此这个现象的苹果必须必会必然而普遍地呈现在那里了。
不过需补允一下,时空与十二范畴只能用于对经验材料的整理,如脱离经验使用它们,必会造成幻象。如对于上帝、灵魂、物自体我们不可有任何知识性的描述,因为我们对之木有任何感觉经验作材枓。
灰常牛x呀,酱紫我完成了一次哥白尼式的认识论革命!我首次将认识的普遍必然性归于主体的认识形式。
所以不是像以往的哲学家所认为的那样认识必须符合认识对象,而是认识主体以感觉为材料,主动构造了作为经验现象的认识对象。
这个能动的认识主体就是你、我、他的先验自我,它利用了时空感性直观形式与十二范畴,主动把一堆红色、香甜、软硬的感觉联结综合成了苹果。
不过这个认识主体自身与物自身一样,也是不可知的。因为「经验只能观察到内意识的变动不居,却无法观察到不变的先验自我」。”
庄子一旁听后,笑道:“境界不低呀,得出类乎弥勒佛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但物自体与先验自我不可知却必须设有之论,尚末到他的最高境界。
你设定一个不可能认识的东东必须有,此事荒唐透顶,而且与你一切知识必从经验相矛盾。不如取消了物自体与先验自我,无我无物才是最高、最牛x、无人可以超越的境界。”
“庄兄真是民哲呀!”康德摇头道:
“物自体与先验自我虽然不可知,却万万不可取消,必须有这两个设定;否则一是感觉材料无从而来、二是主动综合构造对象的能力无从而来。况且如果现象背后木有实在的物自体,那世界岂不成了无实在支撑的现象之梦了?太荒唐!”
“老兄所言差矣。”庄子道:
“梦中的苹果在梦中不也能看到、摸到、吃到,在梦中那个苹果不也很真实么?
梦中我也曾化成蝴蝶,栩栩如生、自得其乐,梦中的我在梦中不也很真实么?梦中苹果与我又有甚么物自体、先验自我来作支撑与原因了?
况且因果律既然只能对经验材枓有所判断,怎么能把它用来推论出必有无法以经验观察到的物自体与先验自我捏?
醒了梦,梦了醒;梦中现象固然假,醒中现象也末必真,又何必斤斤计较梦醒之分捏?”
不二听罢自忖道:“擦,这不成盗梦空间了么?莫非我也在梦中与庄、康二子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