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关于主控思想
关于一个故事到底是先有人物还是先有情节,到底是情节重要还是人物重要,从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开始就一直争论不休。
前几天,在我们的小群里,几个写连载的人也因此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立场。
有人说人物是因为环境而生动,也有人说情节是因为人物才精彩。
在麦基的《故事》一书中的第二章其实就已经很好的解释了这个问题。
如果一个故事可以看作是一整个结构,那么它就是人物对生活中做出的一系列选择的事件。
由此可以看出,故事应是以人为根本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这一点,其实是和我们实际生活相通的。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与人,其实都是基于我们自己的个性与三观不断选择的结果。
而创作又源于生活,理应也顺应这个道理。
在一篇故事当中,当有一个单一的主角时,就被称作单一主人公。如果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物构成,则称为复合主人公。
复合主人公必须要达成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志同道合,有共同的欲望;第二,在为满足这一欲望的过程中,他们必须同甘共苦,同舟共济。
除此以外还有多重主人公的描写方式,就是将一系列的小故事编辑在一起,每一个小故事都拥有一个独立的主人公。
大冰的《乖,摸摸头》就是多重主人公的小故事串在一起。《西游记》则是复合主人公。单一主人公让我第一时间想起的竟然是《蜡笔小新》。
做为故事的主人公,一定要具备以下几点要素:
第一,主人公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力的人。这种意志力必须足以支撑他在各种冲突中采取行动,并创造出重大的不可逆转的变化。
如果唐僧没有毅力非要去西天取经,可能就没有西游记的故事,如果曹操,刘备心中没有自己的宏图大业,我们可能就看不到如此精彩纷呈的三国,如果阿米尔不是一直心有愧疚觉得自己对不起哈桑,就成就不了追风筝的人……这无数的故事都在向我们无声的诠释着主人公毅力的重要性。
第二,主人公必须具有自觉的欲望。把你的主人公拉到一旁问问他,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他应该给你一份明确的答案。
在写《我不是孙悟空》这个连载的时候,在连载群里,偶然遇到两位简友,可以说是我在简书偶遇的贵人,他们二人当时就像我提出了类似的疑问。
让我立刻意识到了自己在人物塑造上的问题。一味的臆想和对自己笔下人物的性格模糊不清,是不会让我们写出透彻清晰的故事来。
我们故事里的人物究竟是有什么样的压力迫使他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选择?
这是我们在故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是人物塑造的基本。
第三,主人公必须至少有一次达成欲望的机会。主人公如果绝对没有希望实现他的愿望,或者没有能力实现他的愿望,那么他将无法激起读者的兴趣。
因为,人类本身无论在何时都是心怀希望的,无论命运如何与我们作对。
若是连小说里的人物都没有机会与能力获得他想要的,那我们又要从何处获得心灵上的慰籍?
第四,主人公必须具有移情作用,同情则可有可无。移情,是指这个主人公“像我”。
因为像我,所以才会感同身受;因为像我,所以才会在心中对故事中的人物有期望,对他有所牵绊。
这是我们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一旦这种关系断了,读者就不会再愿意读我们的故事。即使硬着头皮读了,也是索然无味。不久便抛却脑后。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