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1贾谊(上):革命先行者,为汉文帝「不流血革命」画蓝图
贾谊--年轻人的热情和力量
前言
屈原在汨罗江殉国一个世纪之后,汉朝有位年轻人准备去长沙担任太傅。经过萧瑟的湘水,投书凭吊屈原。不过二十出头,就这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哪可能长命百岁呢?后来果然在31岁去世了。
只活31岁的人,能做些什么呢?他建议中央政府收编全国的行政和军事权力,废除秦朝的残酷,用礼义和宽厚施政,让农民休养生息;废除秦朝的奢侈,全面节能省碳,让农业生产抬头。
这年轻人的气质非常年轻,有话就说而且非说不可。不过是一个年轻人的建议罢了,却振振有词,开创万言书的先河,让全国震惊,让皇帝动容。不过是一个年轻人的建议罢了,却形成「西汉第一鸿文(大作)」。观察敏锐,思考深刻而顺畅,气势多么旺盛哪,造就出一个先知先觉型的大思想家、大政论家。
为什么不能含蓄或滑头一点呢?抵触既得利益,激起同姓王集团(王爷、宗氏)和丰沛故人(侯爷、淮泗同乡)的杯葛,年轻人注定要有志难伸了。但他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为西汉帝国奠定基础,帮助神州收拾秦末汉初的残破,走上头一个颠峰。
只活31岁,却发挥上帝赋予的真诚和能力,散发出你我没见过的光芒,达到你我一辈子无法达到的境界。
本文
天才儿童
贾谊是河南洛阳的天才儿童,精通诸子百家思想,从智商到文笔都绝对惊人。消息传遍河南,被召唤到郡政府。郡守是个优秀的官员,政绩睥睨(读「必逆」)群伦,但他搞不懂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年轻人,分不出对贾谊是欣赏还是仰慕。
汉高祖和惠帝死后,吕后家族把政权几乎全面接收了,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和灌婴这些丰沛故人(军功集团)表面上唯唯诺诺的。吕后过世之后,他们紧急发动兵变,血洗吕氏家族。
最后,仔细检视几个皇位继承候选人,挑出最安全(又忠厚又恬淡)的代王(封地在代国)刘恒。他是第四子,哥哥如意(三子)已经被吕后消灭了。
刘恒(文帝)动作也很快,立刻通告全国,征召优秀的地方官员。河南郡守去长安担任廷尉(司法部长,管理刑狱),并且向皇帝推荐贾谊。
最年轻的博士&太中大夫
贾谊(21岁)遇到这一连串的事件,变成中国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皇帝顾问)。他发表《过秦论》,归纳历史经验,指出前朝颠覆的关键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重点抓得很精准,文武官员感到震撼。
汉朝是平民政府,当年追随刘邦起义的丰沛故人,现在都变成中央大员了。他们在战场上是专家,但平均学历只到国小,一部份甚至只有「胎教肄业」(零学历),风格相当草莽。
影响所及,他们录用的皇帝顾问(最有学问的人)也属于行动派,不擅长查考资料、提出论述或拟定计划。
每当刘恒提出某个国家性议题,众博士往往舌头打结,贾生(年轻人昵称)却对答如流,为他们讲出心里的话,因此公认学问大见识强,短短一年之间(22岁)就跳级提升成太中大夫(皇帝的顶级顾问)。
独立王国 割据势力(不安定因素-1)
西汉建国时期,刘邦用两个原则建立了权力分享架构:
1. 同姓王爷:
刘邦家族(宗氏)在各地分封成王爷。
2. 异性侯爷:
丰沛故人是老班底、老同志,跟刘邦协力抢下江山,在建国后成为中央要员,同时也都分配到一小块封地。
同姓王爷(宗氏)、异性侯爷(丰沛故人)都是自己人。另外,刘邦也不甘不愿地把一些外人分封成侯爷-- 六国遗族(华北各国的贵族)、归依集团(华北华中的起义军领袖)。
刘邦在建国后投入七年时间,率领丰沛故人消灭了这些外人,并且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王爷限定刘姓宗氏),「无功不侯(侯爷限定军功累累的丰沛故人)。」
现在权力分享架构变得非常简单了-- 同姓王爷(宗氏、地方势力)跟丰沛故人(侯爷、中央势力)互相牵制。但这两个诸侯(王爷和侯爷)集团并没有遵守刘邦的剧本;他们不愿意互相牵制,反倒结合成一种柔性联盟,为中央政府带来潜在的威胁:
1. 藩国(宗氏封地)麻雀虽小(几个郡),却是一个独立王国,官僚编制比照中央政府。王爷在王国里的地位形同皇帝,掌握军事、司法和行政权;中央政府只能任免丞相(行政首长)和太傅(王爷的老师)。这一切引发无限的虚荣和联想。
2. 丰沛故人盘踞在中央政治的舞台上,寡占丞相(行政院长)和太尉(国防部长)这些职位。
延续前朝的错误(不安定因素-2)
经过秦朝的暴政和起义战争,神州大地掉进残破和贫穷,而且被割据势力切割。从刘邦、吕雉以来,尽量小政府、低姿态,维持现状无为而治,没办法考虑当前社会的需要。他们承袭了前朝法令制度和社会风气当中的错误,例如「商鞅变法后遗症」。
贾谊用穿透历史和表面现象的眼光,看到变法带来的负面因素-- 秦国希望提高整体国力(富强),但国家富强的关键在公平正义(社会正义、分配正义,阻止各阶层的资源分配严重失衡)。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政府应该把重点放在社会中低阶层(占总人口九成以上),照顾、教育他们,就能提升国家的整体素质和力量。
商鞅变法把目标放在富强,忽略社会正义。这种只讲利益(外在表现)不讲廉耻(内在质量)的心态,造成M型社会。贫富两极化,权贵富豪奢华,劳苦大众被践踏,秦帝国虽然做到富强了,还是走向灭亡。
屈辱的外交政策(不安定因素-3)
匈奴经常翻越长城,掠夺边境农村,但汉帝国正在被不安定因素翻搅,没办法应付边患,只能提出屈辱的「和亲+送礼」政策。
改革先行者
有识之士面对这些不安定因素,发出改革的呼声,贾谊(22岁)是改革运动的先驱。他主张削弱诸侯,巩固中央政权;体恤并教育百姓,兴修水利并鼓励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和奢侈。随着经济实力增强,对匈奴怀柔、分化,就能消除外患。
贾谊甚至建议政府提出一个象征符号,宣示全面改革(中央制度、礼乐教育、历法和货币制度...)的决心-- 根据五行转换法则,把黑(水)朝服改成黄色(土)。
政治风暴一触即发
刘恒比贾谊大两岁,他认为贾谊讲的通通是事实,准备用最低调、最和缓的方式来削弱诸侯。
丰沛故人提着头走上战场,消灭秦王国(2年)和项羽(5年),又消灭外人(西汉开国时期7年,刘邦在位)。现在跟刘氏诸侯携手,血洗吕氏家族,恢复汉家正统(刘姓)势力,扶持刘恒(23岁)登基。
人生总算安定下来了,丰沛故人正要跟刘氏家族共治天下,刘恒(25岁)却想拔擢贾谊(23岁)担任中央官职,承担一些实际责任。
丰沛故人并不傻,他们猜到刘恒的意图,因此当场抓狂了:「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洛阳人年纪轻轻,求学阶段还没结束,就想独揽大权,准备把局势搞到混乱!」)
文帝的「不流血革命」
﹡削弱诸侯-1:企图收回中央政权(把丞相周勃调回封地)
刘恒被丰沛故人逼到墙角,只能找一个漂亮的借口,免除周勃的宰相职务:「丞相朕之所重,其(请)为朕率列侯之(到)国(封地)。」(「丞相是朕最重视的人,请代表朕率领各位诸侯,回到封地去造福地方。」)
为了让丰沛故人心理平衡,刘恒也把贾谊(23岁)调离京城,派遣到湖南去担任长沙王太傅(老师)。虽然头一项用人方案就被盖火锅,但刘恒不想放弃。
﹡体恤百姓,鼓励农业生产,振兴经济
周勃暂时回到封地,但丰沛故人仍然构成中央政府的主体。刘恒拿出恒心和耐力,落实贾谊的建国救国方案-- 体恤农民,减轻赋税和徭役,把政府活动降到最低,禁止投机和奢侈。在边境设立市场,跟匈奴作买卖,尽量维持和平。
施政重点放在「为农业生产排除障碍」(例如兴修水利),让经济活络起来,社会走向富裕。
﹡削弱诸侯-2:收回中央政权(丰沛故人凋零了)
斗争的人生很艰辛,丰沛故人学问少体力强,但平均年龄只有60岁出头。周勃回到封地之后,丰沛故人一位位接棒,又一位位去世:
A. 陈平继任丞相,一年后去世。
B. 灌婴接棒,两年后去世。
C. 周勃重新出山。
其它丰沛故人都凋零了,硕果仅存的周勃从封地调回中央担任丞相。但这回文帝(28岁)已经长大了,周勃就职短短一年,就被人密告谋反,折腾几个月之后无罪开释,把职位传递给子弟兵张苍,乖乖回到封地。
D. 张苍、申图嘉接棒。
六年后周勃在封地去世,这时文帝刘恒(34岁)已经登基11年了。丰沛故人在掌握中央政权34年(刘邦7年+吕后16年+文帝11年)之后全体凋零;只剩下子弟兵张苍(90岁、丰沛故人的同辈)和申屠嘉(丰沛故人孙辈)。
﹡削弱诸侯-3:切割封地
文帝继续管理国家机器四年(38岁),获得从中央到全国舆论的拥戴。时机终于成熟了,他下令把齐国切割成6国、淮南国切割成3国,即刻交接给继承人。总体量(面积)不变,但各小国规模只有一个郡,对朝廷不再构成威胁。
文帝拿出恒心、耐力,终于根据贾谊提出的蓝图,完成「削弱诸侯」的初步工程。贾谊去世(贾谊31岁、文帝34岁)之后四年,文帝(38岁)完成「不流血革命」;这时他的力气用光了,只剩下八年寿命(46岁去世)。
待续
下周刊登贾谊(下):
贾谊--追求个性的完美,为汉帝国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