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覃晔Q老师讲Mindlessness这本书,书中讲思维受限的前提时讲到了 《歌剧魅影》 和 《猫》的编舞,吉莉安.林恩。
当吉莉安·林恩还是小姑娘时,好动坐不住,难以集中注意力,还打扰别的同学,让老师伤透脑筋,老师们怀疑她有多动症,有学习障碍,建议吉莉安的妈妈带她去看看医生!
吉莉安的妈妈听从了学校的建议,带着她去找了医生。妈妈非常难过地介绍了女儿在学校里的种种问题。医生观察了吉莉安好一阵子,建议和妈妈出去聊让吉莉安自己单独呆一会儿。医生和妈妈出去了,留下吉莉安独自一人呆在屋子里。走的时候,医生悄悄打开了桌上的收音机,音乐随之想起。当妈妈和医生再回头看时,吉莉安早就不再凳子上了,吉莉安听到音乐随着旋律移动步子,满屋子跳了起来,停不下来。妈妈一脸失望的问医生:“这个小孩是不是没救了?”。医生笑了笑,说:“你看不出来吗?这个小姑娘是个天生的舞者,送她去舞蹈学校吧。” 于是吉莉安就被妈妈送进了一所舞蹈学校。在那里,她遇到了一群和她一样的人,一群停不下来,要靠肢体运动来接受信息和表达自己的人,他们的天赋是要通过韵律,通过舞动来呈现的。
若干年后,吉莉安林恩成了英国皇家威尔斯芭蕾舞团首席舞蹈演员,伦敦帕拉斯剧院的舞蹈明星,编出享誉世界的音乐剧《猫》、《歌剧魅影》。
回看吉莉安的少年时代,她真的不适合学习吗?不,她只是不适合主流教育模式下在一套规范化的标准体系下学习,她是通过跳舞,通过动起来来学习的。她真的不是好学生吗?也不,一旦肢体动起来,她就是最好的学生。
当初是老师觉得她不是好学生,妈妈觉得她不是好学生,幸好遇到那位医生。
吉莉安·林恩说:“我真的非常感谢那位医生,也许换成别人,会把我当成病人,进行药物治疗,那么就没有今天的《猫》和《歌剧魅影》了。”
老师的因资源有限,教学风格和教学手段有限,老师就创造出了好学生的分类模式。这不就是大家熟知的主流教育模式吗?乖乖听课,安静听讲才适合在学校力学习,否则孩子就被要求要改变,就该去看医生去吃药。这个贴标签模式差点葬送了一个天才舞蹈家。医生解锁了评判好坏学生的单一的视角,用独特的眼光发现了一个天才的舞者。
这就是我们主流教育模式。学生和老师被鼓励去遵守一套规范化的标准。任何不符合这个标准的,被批评,被歧视,被要求改变。有多少天才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绝望地生活而被埋没?有几个象吉莉安这样幸运的孩子呢?对于那些经常被老师请到学校的家长,你们是不是该换个视角来审视自己的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