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3.6 周一 惊蛰 晴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殇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殇一咏,亦足以畅叙友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累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感悟及文章讲析:
最近对这篇文章非常感兴趣,拿来细读,也希望快速背下来,好好欣赏语言,领悟内涵!
此事发生在永和九年(353年),当时王羲之的身份是快稽内史,邀集了他的朋友孙绰,谢安,支道林等40多人聚于会稽兰亭,曲水流殇,赋诗寄兴,而后又汇诗为集。兰亭集贤之后不久,他就归隐而去了。
王羲之把生命放在了一个无极之外还复无极的宇宙之中,以此来思考生命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所谓的名士,不管是闲谈于静室之中,还是狂达于山林之野,都显得轻微而短暂。所有的人都是乐之来则情动以受之,情过后则感慨而系之,再高兴的事也会在俯仰之间化为沉寂,更何况生命之长短是一种自然的变化,最终都要走向死亡。孔子说:“死和生是人的大事。”这是让人民慎重对待生与死。话虽平淡无奇,但此时想来却令人震撼,也令人悲伤。
王羲之由此想到古人,他们也为人生的变迁而兴感叹,他们所感所叹,和我们今天契合如一,所以每读书必伤怀而不能排解。他固然明白,庄子所说的视生死为一,寿夭无别的境界,都是虚妄而无法实现的。
及至将来,现在的一切都要成为过去,将来的人,他们看我们的今天,也像我们看古人是一样的。面对我们的文章,他们也将兴起无限感慨,真是令人悲伤之至!所以,虽然世殊事异,但所以观物兴怀,其致一也。
王羲之,一代名士,不尚清淡。他大概对当时名流雅士只谈风雅事,有所厌倦,但终不能到达彼岸,终不能一生死,齐彭殇。他鄙弃及时行乐,而恋取人生之美好,但是他不能使这种美好的人生常驻。这就是他的心理矛盾与痛苦,他的思考,也将这种矛盾与痛苦留给了后人。今天我们可以认识到王羲之之乐、之悲,实际上是失去了价值追求的必然结果,他追求永恒但不知道什么可以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