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作者说自己非常崇拜人气心理学者李松蔚,觉得他就是自己心目中的人生赢家:北大博士、清华讲师、有美丽的老婆和可爱的孩子,还有名气与财富。每当他仰望李松蔚时,就觉得自己活得无法直视,简直是loser中的战斗机。
在高手面前感到自卑不如人,是人之常情。
人就是这么矛盾。我们会用双重标准看待自己和他人。
正如文章的标题《选择性注意和幸存者偏见》所说的,“选择性注意”就是双标:在看待自己时,我们会用放大镜寻找自己身上的缺点和生活中不如意的地方;在看待别人(尤其是人生赢家)时,对方的每一点小小的成绩都炫目地刺眼,明晃晃像镜子一样,照见我们因为没有这样的成绩而多么不堪。
而“幸存者偏见”谬误之处在于,出于人类最本质的自恋需求,当人从nobody跃迁成somebody的时候,会像失忆了一般,在没有规律的地方总结规律,从没有因果关系的地方寻找因果。让人们误以为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但是忽略了最重要的两点,一个是运气(在很多情况下,运气恰好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一个是幸存者偏差(因为这个人成功了,所以他说什么都是对的)。
运气的解读时这样的。假如说有数量足够多的大猩猩,分成两拨,每人手上发一张卡片,黑色或者白色,每一轮都需要让一半的大猩猩出局。这样进行到最后,一定有一位运气超级好的大猩猩是幸存者。如果它被问及成功经验,它其实真的不知道啊,但是它会让自己的成功合理化,并给自己的幸运找一个理由:因为我戴了幸运符,或者因为我每局都有一个特别的出牌姿势。
你说,其他大猩猩按照这种说法去复制,能重现当时的局面么?
“幸存者偏差”最早来源于英军对战斗机改进做的统计,根据对飞回来的受损飞机的统计发现其主要受损部位集中在机翼,所以结论是应当减少机腹的装甲加强机翼的装甲?
这个结论显然是可笑的,因为机腹中弹的飞机大多数都坠毁了,统计结论产生了偏差。
吃瓜群众不仅需要看到巅峰典范,也需要看到小人物变成大英雄的励志过程,因为这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的一个虚拟自我,把内在渴望逆袭的愿望投射到了英雄身上。
这让我联想到当年超级女声的选拔,漫长的遴选过程,一波一波的候选人离开舞台,剩下的幸运儿们经历了起起伏伏,最终获得胜利。这么长的篇幅,够戏剧化、够跌宕起伏,才能激起人类的情感共识:每个围观者都好像自己经历了高峰体验一般。
而且粉丝对偶像有一种执念:你就是要符合我心目中完美的形象。网红、流量小生们的做法,就是刻意只展示让粉丝满意的言谈举止,悉心维护自己的完美人设,因为粉丝无法容忍自己的男神女神也会拉屎放屁,也会抠脚,也会骂脏话……总之,身为偶像,不能活得像人。
偶像的光环,就是偶像和粉丝们共同努力维系而构建出来的。
说回开头那篇文章的作者,他是怎么走出自我否定的陷阱,重获信心的呢?
李松蔚老师固然很好很优秀很强大,但与此同时我完全没有意识到他的奋斗和坚信,他的幸运与泪水,他的挫折和无奈,他不为人知的辛酸和机遇。正如他在文章《被偷走的时间》里所说——
女儿两三个月大的时候,我正在为博士论文抓狂。
每天都在懊恼,对着电脑抓头发。一个字都写不下去,又感觉累得要吐血。工作没有着落,经济上的压力也接踵而至。偏偏女儿那时闹觉,睡不着时就哭,只有我抱才肯消停。我抱着她摇来晃去,焦躁得满屋乱走。明知她听不懂,仍是一个劲地催促:“赶紧睡觉!你不睡,耽误的是老爸的时间!”
这种艰辛与痛苦,非亲身经历所不能体会也。
正因为他的偶像,明明白白把自己经历过的不堪岁月(他写不出博士论文的经历,他社交恐惧的经历,他很多不为人知的经历)公诸于众,主动从“神坛”上走下来,说明自己除了外人能看到的高光以外,也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也有阴影和困顿,这才打破了作者的全能幻觉,能够客观理性地过自己的生活了。
对于人生赢家, “人前显贵”确实能增强自体的虚荣心,满足自恋,但如果能自曝“人后受罪”的故事,不仅会更接地气,令自己的形象更真实亲切,也是对看客莫大的疗愈。
对于围观群众,把注意力更多放在自己身上吧,别浪费时间妄自菲薄 ,你在自己身上的每一分投入都是算数的,时间也会证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