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相伴的日子也有三十多年了,到目前为止,我的藏书达两万本之多。这些书大部分是先生的遗物,有他自己写的、亲手买的,也有学生和朋友送的。我自己的书有买的、捡的、还有偷的(老实交待:住青旅,书读一半要离开,实在不舍它孤零零留在书架上,前后偷过三本。)婚后,我们的书也合为一家。
我对于书的痴迷,要追溯到贫穷的童年。1984年我上小学一年级,老师发给我书,似乎是7岁的记忆中唯一属于我的崭新的东西。我记得一年级的第一课是“欢迎新同学”,第二课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第三课是“海南岛上鲜花已经盛开”。我抚摸着彩页书上鲜艳的桃花,把脸贴在书上,嗅到一股淡淡的香甜味道。于是,我小心翼翼的用舌尖轻轻地舔着桃花,那一刻,我陶醉了……老师还没上课,我没忍住已经把书上的桃花吃完了……
很多年来,我但凡买书,一定要买正版书。拿起书抚摸一下,纸张是光滑的;再闻一闻,味道是香甜的,其码不会有刺鼻的异味。我曾经整天泡在王府井新华书店,楼上楼下把新书闻个了遍,我在书上嗅出了野菊花味,青核桃味,青草香味,还有淡淡的百荷花味……我在一本本的书页里发现了整个地球的春天。
后来,读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他在书中这样写道:“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的嘬着,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直到那语句像酒精一样溶解在我的身体里,不仅渗透到我的大脑和心灵,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腾,冲击到我每根血管的末梢。”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舔书的经历,以及后来如痴如醉读书的感觉,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好书犹如知己,它能穿越时光,与另一个自己重逢。
我曾经读过两遍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人论》,第一遍只能读懂30%,第二遍懂得一半,我记得书中有一段话的大概意思:我们要从人类来认识人,而不是从人来认识人类。这句话深深地刻在我心里,让我明白个体生命的渺小与局限性,从而更加热爱生命。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抵抗住了生活的死缠烂打,与书相拥的日子里,心得以明净开朗。我认为读书是精神王国的探险,是灵魂的壮游,是内在性灵不断成长的泉源。书是小人生,人生是大书,有书有梦真人生,我愿意就这样在书的海洋中沉醉、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