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上班路上听樊登老师讲《正面管教》,结合中秋假期阿德勒课程中对私人逻辑,心理地图的了解,让我对犯错误有个更深入的理解。
《正面管教》中讲到了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在我们孩童时代,当我们犯错误时,父母的反应是什么?我们对错误抱持着怎样的信念。也许有人害怕犯错误,因为犯错误会被批评谴责,也许有人善于在错误中寻找学习的机会,避免再次犯错。
我们想赢得孩子还是赢了孩子,很多人都认为当然要赢得孩子。但事实上,他们的行为大多是高高在上的,因为家长和孩子的对抗,常常陷入权利之争。父母希望在孩子的各种事情上说了算,比如,孩子写作业时守在孩子后面看着孩子写,稍有不对马上指出,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和节奏完成,比如孩子长大跟谁结婚要说了算,孩子的工作,要不要出国,都是父母试图掌控。你赢了孩子,孩子就是输家。
当你真正赢得孩子会让孩子觉得跟父母间就是有爱的,最重要的是同理心,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你心爱的杯子。可以告诉孩子打碎杯子, 我们是挺难过的,让他知道做错事情的自然后果。不过每个人都有打碎东西的时候,没伤到人就好。妈妈小时候也是,打碎东西也挺害怕的,那我们想想下次怎么做可以玩球的时候不会打碎杯子,从这件事上可以学到什么呢?孩子也许会说可以在外面玩,或者在家里玩其他游戏等等,在今后也会注意避免这样的情形再次发生。我们要把孩子每一次犯错变成一个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把每一次犯错变成谴责的机会。
当孩子做错事情,我们进行谴责批评的时候,这是我们自身不成熟的表现,因为这样做会跟孩子划清界限。我们经常会说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你怎么这么没记性。很多父母急于谴责,是因为他们内心也会害怕,我们怕受到谴责,当杯子打了,父母小时候的记忆带来的信念是有人要被谴责,最好不是我。然后他们不自觉会将恐惧变成愤怒,转嫁给孩子,然而面对错误,父母应该和孩子共同承担,我们是他们的监护人,我们怕受到谴责,童年你也是这样被谴责,所以,我们也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害怕犯错误,害怕被谴责,所以应该从错误中学习,和孩子一起面对错误。而不是说类似于我都跟你说了多少次这样的谴责。谴责孩子,孩子并没有从中学到什么,也许学到了别惹我妈,也许他成年后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的孩子,所以我们对孩子的影响不是只会在童年时期,甚至会影响到他的子孙后代,的确如此。
告诉孩子吃一堑长一智,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孩子,我们做了一件错事,然后从中学会一个技能。当我们抱持着这样的态度面对孩子犯错,大家都会觉得更加轻松,更关注于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