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今天这篇推送有年龄限制。
你看过这个画面吗:
你为他俩哭过吗:
你家里能翻出这样一个奇怪的东东吗:
你又幻想过长大之后能驾驶它吗:
如果以上答案都是肯定。
恭喜,今天这篇就是为你准备的。
都是否定?
特别恭喜,因为你还年轻。
现在入坑,还不算晚。
《泽塔奥特曼》
新生代奥特曼惊喜之作。
情怀的力量有多恐怖?
刚开播就占领日本热搜第一,豆瓣冲上9.1。
但它火爆,绝不只靠情怀。
20年前的奥特曼和今天的奥特曼有啥不同?
刚开始,Sir觉得几乎也差不多。
怪兽出场,群演疏散。
超人出场,帅气pose。
意思意思打两拳。
叮咚,叮咚,叮咚……
没电了。
撒点鸡汤,加油打气。
使出绝招K.O.
就这?
当然不。
实际上,奥特曼从60年代诞生后,一直都在持续推出新作。
只不过作为全球最火热的IP之一,后续发展因时代进化而逐渐式微,几乎一度被淡忘。
《泽塔奥特曼》是新生代奥特曼中的代表之作。
制作、经费、细节,全方位肉眼可见的升级。
不少80、90后,在弹幕洒泪。
不少镜头,竟然让Sir这样的老人也激动了一把。
先说打斗。
各种炫目的特效持续高潮。
眼看快打不过了,泽塔定了定神,好像在酝酿什么。
手一挥,头一摇……
卧槽。
使出一招——
回旋风火轮の闪电双节棍。
没完。
怪兽这边也不好惹,怒了。
原地蓄力,发招——
这特效,差点把Sir闪瞎了。
这是奥特曼,你敢信?
当然,这些画面在科技发达的当下算不上什么。
真正的心思,都藏在细节里。
新生代奥特曼最突出的特点——更有“人味”了。
从2015年的艾克斯奥特曼开始,剧集就为奥特曼赋予了说话的能力。
《泽塔》延续了这一设定。
于是,你能看到奥特曼本体,与人类主角一边战斗,一边相互吐槽的互动。
更用心的是,这个特点也被悄然融合在打斗中。
一个让Sir惊讶的细节。
泽塔刚出场,打斗风格还是正常的搏斗,没有太多招式展现。
而当他与遥辉合体后。
第一个动作,就是一套跆拳道连招。
为什么是跆拳道?
剧照透露了,主角遥辉是练过的。
这样的设计,将原本机械的打斗提升了一个层次。
让剧情更加丰满,两人的命运既相互联结,又彼此独立。
同样升级的。
还有镜头运用的质感。
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但它的存在会不自觉让你觉得……
奥特曼似乎……变高级了?
Sir简单拿几处亮点说说。
有些镜头是为塑造人设的。
赛文加出场。
都知道,赛文加像是地球战队的吉祥物,作为地球最先进的巨型武器之一,它虽然强大。
但也有致命缺点。
体型笨重,动作迟缓,而且每次只能战斗一。分。钟。
这也让它成为一个打酱油的呆萌存在。
就算是打酱油的角色,剧组也花足心思。
比如,硬件的更新换代。
改进后的赛文加,可以换电池了!
而且,每块电池提供的战斗时间足足扩充到……两!分!钟!
别笑。
对它的出现,可是给足了排面。
从天而降时,给出眼神特写:
灯亮,皱眉。
进入了“我生气了谁也别惹我”的战斗状态。
不过,一边降落还一边不忘用大喇叭喊着:
“赛文加降落,请注意避让……”
三两个镜头,就把赛文加厚厚的机甲下,那个呆萌却又暖心的形象刻画好了。
高级不?
还有些镜头,是提加强战斗沉浸感的。
Sir印象最深,一个高速移动的伪长镜头。
怪兽和超人扭成一团冲进一座大厦。
镜头跟随两者穿过建筑内部,从微观的办公室,到整栋大厦爆破,最后冲上天空。
一气呵成,临场感十足。
类似的画面几乎贯穿着打斗中的每个动作。
一个落地,震起满屏的瓦砾;
一个挥拳,机甲摩擦出火光四溅。
能看出,剧组在努力精进着这一古老IP的表现力。
的确。
《奥特曼》就算制作得再怎么炸裂,它始终是面向儿童的作品。
而且在当下00后的眼中,更像是上个时代留下来的古董。
人穿着道具服在一堆模型里跑来跑去,和现代CG狂拽酷炫的特效片相比……
也太土了。
Sir看《泽塔奥特曼》大多也因为情怀。
但这情怀并非浅显的怀念。
而是从它的各种用心中,Sir看到了真正的传承。
特摄片所特有的,古朴的工匠精神。
“特摄”原义是一种特效技术。
采用模型、银幕合成等特殊技术来制作出现实中不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又是在依托现实场景之上的。
如果说动漫是二次元的,那特摄就是 2.5 次元的。
1954年,日本第一部怪兽特摄电影《哥斯拉》上映,在那之后很长时间,欧美电影界开始流行皮套和等比例模型拍摄,比如1993年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科幻冒险电影《侏罗纪公园》。
在日本,以1966年圆谷英二执导的《奥特曼》系列、1973年竹本弘一执导的《假面骑士》系列为代表,特摄片在日本影迷心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也是日本重要的文化输出。
而在中国,香港电影导演徐克执导的《青蛇》、监制的《倩女幽魂》都运用了不少特摄片的技术。
一开始,特摄片只是技术没跟上的权宜之计。
后来越来越多的影人加入,用有限的技术、人力、物力去尽可能还原自己心中的科幻世界。
你们可能看过这个动图:
早期奥特曼的拍摄现场。
没有特效,没有高科技辅助,纯手工营造“大片感”。
此外,拍摄前剧组还要准备各种精细的微缩模型。
让背景看起来足够逼真。
简陋的设施并没有把创作者们逼退。
反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欲和钻研精神。
一个变身场景,反复打磨。
拿人气非常高的赛文奥特曼来说,怎么拍出让眼睛发光的效果?
答案:把烟火放在有钉子的板上来回打转。
剧组进行了多种尝试,耐心地去完成细致的作业,才有了几个可以用的画面。
这就是1967的“特效”:
这是1972年 ,艾斯变身,难度不止翻倍。
△ 这个跟头也是服气的
当时的特摄创作者,心中都只有一个理想:
把这世界上最不可能存在的东西,最真实地还原在你面前。
无论耗费多少人力、时间。
比如对怪兽的设计。
千奇百怪,但都遵循一个神圣的原则。
“怪兽设计三原则”:
1必须融入独创性;2拒绝三头六臂式的畸形化;3 拒绝满身疮痍、血迹斑斑、让人感到不适的形象。
怪兽的形象由专业出身的美术家来做设计,结合古希腊、古埃及等艺术文化,把生物、绘画、物质等融合再重构。
所以,这些怪兽不仅是代表邪恶的想象力结合。
它们更是融合艺术、宗教、历史的符号。
——指代这个世界更神秘的另一面。
这样的“较真”,常常导致预算不够。
在拍摄赛文奥特曼的时候,用了六个月的准备时间,让原本宽裕的预算变得紧迫。
到了配乐,预算没了,怎么办呢?
为了烘托壮大的宇宙观,导演还是要坚持40人的管弦乐队。
没有那么多预算,只能雇佣一天。
于是,在一天的时间里,就录完了整整 26 集所有的配乐,一共 70 多首曲子。
作曲家冬木透回忆,当时自己就在录音室,他们录音的同时,他就在隔壁房间谱曲(简直音乐界版的“飞纸仔”)。
作品是赶出来的作品,但质量一点不含糊。很多曲子都被沿用下来,成为经典。
这,是无数影人在背后,孜孜不倦的用心付出、精心打磨。
即使写着“儿童片”,即使是拍给小孩子的,但无论是技术上、内容上都不会有任何的敷衍和轻视。
奥特曼形象的创造者——日本著名雕刻家、艺术家成田亨在 36 岁时创造出了初代奥特曼的形象。
他的妻子在采访中回忆起他的原话:“正因为是给孩子看的,所以很重要。”
一群较真的大人们,在这个冷冰冰的世界里,守护着孩子们发烫的梦想。
而每一个孩子的着迷,也让这些大人们得以继续自己的梦想。
这是独属于那个时代的幸运。
尽管这样的情怀无法复刻。
但到今天。
主题曲一响,那副塑料战衣一出现。
你还是能感受到它的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