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常识》学习体会20
今天是我参与勇气读书会打卡的第20天, 今天阅读了第五篇的三节内容:第27节《把儿童当儿童》、第28节《学生是教育的目的》、第29节《学生是种子,不是石头》,读后大有收获。
把儿童当儿童
当今社会,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早点长大懂事,对孩子早熟情有独钟,很多教育者也期望孩子的童年越短越好,进入成年越快越好。这是一种极为不好的现象,就像催熟的水果,失去了它原有的滋味,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不应外力干涉,而应遵循自然规律,让他们慢慢长大。
童年的幸福独一无二、珍贵无比,一旦错过就再也无法拥有。要想让孩子真正拥有幸福的童年,需要我们做三件事:第一,尊重童年特殊的生命生长价值,把童年还给儿童,把童趣童真还给儿童。第二,不把儿童当做“小大人”,把儿童当做儿童。大人要因势利导,不要过度干涉孩子的正常生活,让孩子有自由活动的空间。第三,让儿童说儿童的话,让儿童做儿童的事,让儿童过儿童的生活,享受儿童应有的快乐时光。
儿童有自己的世界, 他们拥有享受幸福童年的权利,父母和老师都不该剥夺。我们应该顺应自然,让他们自由自在地享受难得的幸福时光。
学生是教育的目的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就是要遵循生命教育规律,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但现实中,这些稚嫩的孩子却时常沦为家长卖弄炫耀、满足虚荣的工具,变成教师获得认可、实现晋升的手段。天真活泼、纯洁无暇的孩子成为大人们谋求私利的手段和工具,这是教育最大的弊端,也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一切从孩子生命成长的需求出发,让每一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学生是种子,不是石头
“态度决定一切”,教师怎么看待学生,就会怎么做教育,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
如果把学生看做“容器”,教学方式就是“灌输”和“填鸭”;如果把学生看做“石头”,教学方式就是不顾学生需要和感受的“一言堂”,是任意妄为的“精雕细刻”;如果把学生看做“种子”,教学方式就是耐心呵护,平等对话,多向互动。
没有谁是一棵甘于平凡的小草,没有谁是一片甘于陪衬的绿叶。只有把孩子当成花蕾,它才能有开花的冲动和美好的盼望。教育要做的就是赋予孩子开花的希望,学会欣赏他们开花中的天真梦语,领悟他们的童真童趣。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玫瑰花蕾,但却有不同的花期。
种子萌发需要时间,人类犯下的很多错误,都在于缺乏耐心。我们视儿童为“花朵”,却不去寻找花朵绽放的时期,更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花开,总是不切实际地希望种子按照自己预定的时间开花结果。
美国“年度教师”贝特西·罗杰斯曾经说过:“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孩子的成长有快有慢、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早有迟,迟开的花蕾和早开的花朵同样的美丽。但迟开的花蕾,更需要我们的耐心和等候,这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和支持。
现在有不少教师缺乏必要的耐心,运用各种方法让花期提前,让本应冬天绽放的花朵提前到夏天绽放,这是对生命最大的伤害和摧残。这是以促进生命生长的名义,做着妨碍甚至损害生命生长的事情。
教育需要耐心、需要等待,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像一颗颗蕴含无限生机的种子,只要春风吹来,就能破土而出,开遍漫山遍野,长成参天大树,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