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敏感而热爱思考的人,因为敏感,使得我总能很快觉察到某些东西,因为喜欢思考,我又总能对某个问题分析出一二三来。这种觉知让我体验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欢喜忧伤,也开启了一段段自我反思的旅程。
跟别人聊起小时候的事情,我总能说起自己尚被抱在怀里的经历。很小的年纪,我便对周围的一切有比较深的觉察,这个表面上天真单纯内心却思绪万千的小孩一直住在我心里。
妈妈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我的大部分情感体验都来自和妈妈的连接。
在幼小的我的心中,妈妈那么能干,却又那么严肃,我们每天在一起生活,我却感觉她离我那么远。尽管被外公外婆亲戚邻居们宠爱,我内心依然最渴望妈妈的怀抱,因为我知道,那是我最需要也是最缺少的。可是,在我的记忆里,很多人都抱过我,我却从来没有被妈妈抱过。成年以后,有一次我要帮妈妈洗脚,当我碰到她的脚时,她无比尴尬地说:感觉怪怪的,还是算了吧。这些记忆,我感受到了从生命之初延续很多年的孤独、失落,还有一种直到现在的无力感。
很喜欢一张妈妈年轻时的照片,不是因为那时的她活像李春波唱的小芳般纯朴美丽的模样,而是因为她那迷人的笑容,那是我见过妈妈唯一一张笑着的照片。大多数时候,妈妈总是一副严肃甚至冷漠的表情面对别人,哪怕是最亲近的人。学习到不苟言笑这个词语时,我便一下子想到了妈妈。虽然妈妈那么努力地跟别人保持距离,可我还是从她那大大的眼睛里读出了满满的委屈和渴望,像是在诉说着什么,尽管我不知道那是为什么。妈妈的眼睛让我觉察到,一个人的眼睛会说话。
长大一点,才知道原来妈妈是多年的抑郁症患者。我上初二那年的某个上午,爸爸把我和弟弟从学校接走,说:妈妈自杀了,在医院抢救。从听到那句话到来回医院的过程中,我的大脑里一直一片空白。原来我心目中威严能干、顶起家里大半边天的妈妈这么脆弱,而她居然选择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恐惧和绝望,精神支柱瞬间崩塌。这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会有一种孤儿的感觉。
每一个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光,我都无比期待着她关心我的生活冷暖、喜怒哀乐,而每每总是收获失望。几乎都是听她诉说别人对她怎么不好,我认识的亲人朋友被她说了个遍,每当那个时候,我深深地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悲凉。当我夹在亲人之间来回听着他们的抱怨时,感觉自己只配当个受气包存在,不值得被体谅和疼爱。而当我在因为妈妈的身份而得到别人的特别关注时,时常能觉察到,那些示好是多么的虚伪。以至于长大后,我也经常认为别人的关心爱慕很可能是不真实的。时常以争吵爆发的家庭冲突让我早早就对婚姻萌生了深深的恐惧和排斥。我在意着妈妈对我说的每一句话,比如她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这孩子就是傻,没心眼”。我在心里暗暗默念:妈妈说我傻,那就一直傻好了,至少这样的我得到了妈妈的关注和认同,这样的思维模式导致我多年以后遇到问题时还经常下意识地退缩到傻傻木木的状态。
妈妈曾经有过无数次自杀的行为,我工作以后会时不时接到她试图自杀的电话而后匆匆赶回家给她以安慰,其实我知道,有时候她只是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我曾经试图理解她、陪伴她,但是每每总感到无奈,因为始终无法走进她的内心,而我也常常因为妈妈的事情彻夜不能眠。最终妈妈还是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了人世,尽管早已预料到这一天的到来,我依然不能坦然面对这样的离别。给予我生命的那个人,我们还没好好的拥抱过,就这么执意地一个人远去!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长期针刺般的疼痛比短时间的撕心裂肺要煎熬的多。
虽然我一直渴望着被温柔以对,但是成年以后却无形中验证了那句,尽管我不喜欢妈妈,却变成了妈妈那样。每一次情绪失控过后我都在心里暗暗地想,怎么又像妈妈一样。
那些点滴的记忆,让我对妈妈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有期待、害怕,有失望、不满,有厌恶、怨恨,有同情、理解,还有无力、遗憾。在这些情绪和诸多其他烦恼的困扰下,我很多年里都走在抑郁的边缘。而我终于在某个阶段冲破了这个枷锁,正是源于不断的觉察、反思,以及恰当的时候与心理学结缘。
有人说,喜欢心理学的人多半是因为自身有心理障碍,而我更倾向于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最终与心理学结缘的更应该是具有心理学天赋的人,较强的觉察反思能力、关注和提倡自我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而这些体验一定是从自身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