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跟风买过很多畅销书,但看过之后就忘了,一点印象都没有?
你有没有收藏过很多文章,但只浏览过一两次就再也没打开过?
你有没有被很多营销文案吸引从而买过的爆款付费课程,但却没有学完过?
如果你有这样的情况,不要担心,你并不孤独。
成年后,我们的学习精力没有在学校时那么充沛,然后并不缺少学习的激情,我们当中很多人标榜自己是“终身学习者”,坚持学习打卡,加入付费学习社群。此时,我就在想,我到底是真的在学习,并且通过学习给自己带来了好处,还是说只是为了应对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产生的焦虑从而进行的自我麻痹呢?又或许,只是在朋友圈卖一个“爱学习”的人设?
当我读到秋叶大叔的这本《高效学习7堂课》时,我明白了,成年人的碎片化学习,只要掌握了方法,其效益可以是复利的,并能够真正解决我们的问题,让学习成为我们成长的加速器。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如何成为一个高效的学习者吧。
一、定位力,选对方向,比马上开始更重要
学习对大部分人而言,不是学不会,而是不知道学什么有用,所以很多人把本该打磨才华的时间,浪费在为自己寻求一个最好的方向上了。
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大部分人都坐在路边想-这条路适不适合自己。
这就是我们成年人的通病:凡是顾虑太多,行动太少!
应对以上情形,最需要的能力是:快速找到自己学习方向的能力,选定一个方向,马上行动,学到精通,等到一通百通之时,再思考下一个方向,如是循环。
人处于不同阶段,定位是不一样的,以我个人为例,结合上诉模型,我的定位策略如下:
平衡起步:我初入职场时,能力弱,风险承受能力也弱,可以说这个时候的目标就是力争能在职场上留存下来。所以先通过多学习几样实用的技能,帮助自己提升工作能力,先解决个人温饱,再寻求突破。我虚心向职场前辈求教、我不断反思自己工作中犯的错误,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PPT和写作,反正就是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提升自己。
选择跑道:当我接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时,我发现自己不满足于当前的状态,我不愿自己一直是一个安分守己的文员,内心有一股很强烈的自我驱动力,所以我开始分享,开始向外发展,想让更多人发现我,认识我。于是,我选择了阅读,通过阅读认识更多人,一年几十本几十本地读,这个过程,不仅增强了自己的“软实力”,更是加大了知名度。
升级赛道:此时积累到了一定阶段,我可以欣然地接受更大的挑战,升值、换岗,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打开另一个上升的空间,这还不够,当我在进入另一个阶段时,还需要继续学习,升级自己的知识框架和认知,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更换游戏:当我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能力后,风险承受力也提高了,就可以进入更大的舞台,此时就不仅仅是通过读书来学习了,而是应该跟对人,学习别人做人做事的方式,从而形成自己的“玩法”。
以上四个策略,其实就是自己的定位,一旦确定了方向,再谈怎么走过去,就不会迷失方向。
当然,我们在寻找自己的定位时,除了以上四个策略,还有一个思维不能忽视:聚焦。
如今,我们听到很多人都说微梦想清单,动不动就100个,梦想太多,每一个都想要,结果没一个都浅尝辄止。
时间,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太珍贵了,容不得浪费,更不允许你无谓尝试和骑马找驴,
我们应该根据自己内心的渴望、学一门一学就会的技能、进入一个很容易融会贯通的领域和找到一些自己的成就事件,来确定自己的天赋或者说是一个精进的方向。
二、框架力,构造体系,才能建立长效的学习了
你是不是有这样的体会,看了一本书,听了一场课,觉得学到了很多道理,很多事情都能豁然开朗了,但过了一段时间,似乎又把学到的东西忘了,我们不知不觉成了那个“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没有学会面向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学习,而是一直习惯采用面向知识点的碎片化学习,所接触到的东西都是指令破碎的,只能单纯依靠记忆来学习。
所以,我们需要先建立知识体系,在进行细节学习,也就是先画整体框架,再深入学习。
以学习演讲为例,我们需要弄清楚在演讲方面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分别是什么,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变为自己的能力。
知识框架树的好处在于,当我们确定了学习方向后,先初步建立整体的认识,再学习想优先突破的单元,这样一来可以从全局角度安排自己的学习侧重点,还可以从全局角度分析自己的学习完成进度。
知道了搭建知识框架树的好处之后,如何快速搭建一个行业或领取的知识框架树呢?
主题阅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阅读。逼自己在短时间内整理出大量的关键词或关键问题,然后组织到知识框架树上面去,这是一个自身认识不断升级的过程。
三、精进力,刻意练习,让技能成为本能反应
学习不是为了知道答案,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我们读很多书,学很多课,但依然觉得焦虑,为什么?是因为我们被贩卖焦虑的商家引导所致吗?其实不是,本质的原因是我们对“失控”的恐惧,我们害怕对社会的新知识、新事物失控,也害怕对自己的感情、家人失控,更害怕对处于时代洪流中如同蜉蝣的自己失控。
所以我们学习,我们设置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去实现它,这样,我们就以为自己夺回了自己人生的掌控感。但是我们错了,不相关的短期目标并不能指引我们去到更远的地方,反而让我们一直认为自己很安全。
真正的学习高手是愿意挑战大目标的人,他们不会因为看到别人在成长就焦虑,他们能在一开始就设立一个大目标,然后层层分解为相互关联的小目标,关于如何设立目标,可以参考SMART原则。在实现大目标的路上,他们不断发展新技能,他们愿意花费时间去打磨,甚至能够接受短期内被别人超越,但依然可以做到坚持最初的目标,稳步向前,最终反而能获得巨大能量,和别人拉开距离。
这就是所谓的“慢慢来会比较快”:一开始不怕慢,前提是搞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开始对标努力,才会真正以高手的心态要求自己,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快,成为别人眼中的“逆袭典范”。
在这个“慢慢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刻意练习,像专业运动员那样用专业的方式去练习。这个练习的过程,其实并不需要像《异类》中提到的10000小时,但需要你掌握正确的方法,比如秋叶大叔在书中提到的“技能练习的总能力守恒定律”:
快速掌握技能=好的练习方法×足够的时间×合理的练习强度×专业教练的反馈
它需要我们为某项专业技能付出阅读、思考、交流、拆解、练习和复盘等时间,100小时,可以入门,1000小时可以做到熟练,3000小时基本就能精通了,真坚持到10000小时,那就可以成为领域中的专家了。
成为专家的路这么长,需要这么多时间,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呢?
我们都知道,成长的路上,是孤独的,但一个好的学习者,会主动寻求不同的刺激方法,保持自己对学习的新鲜感,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或意愿,从而让学习效果更好。比如,可以将我们的长远目标写下来,贴在书桌前,当我们困惑疲倦时,抬头看一看,想一想自己实现时的样子;也可以加入一个同频的群体大家一起相互鼓励,平时多交流多分享,找到自己在学习路上的成就感;也可以回头去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现在哪些方面成长了,这会帮助我们更坚定地走下去,去遇见未来那个更好的自己。
四、联机力,人工智能时代,你需要第二大脑
过去的学习,需要我们将尽可能多的知识装进大脑,但现在不同了,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借助外力放大自己的能力,这里就需要我们具备“网络思维”。
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第一想的不是请教被人,而是先在网络上查一查有没有人也遇到过,有现成的答案,如果网上找不到,在考虑请教网络上的高手,最后才是现实中的牛人;在搜索不同问题时,也需要找不同的渠道去尽可能多地了解不同知识;用网络启发自己更多的灵感,举一反三,而不是简单地依赖答案。
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帮助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就能获取信息,但同样也给我们带来困恼,造成信息垃圾和信息茧房。我们该怎么做?直接卸载忽略这些信息还是全盘接收呢?
秋叶大叔说,我们处在信息洪流中,应该具备“焦点思维”来处理这繁杂的信息:带着关键词或问题去阅读,也就是学习时眼里要有焦点;不是焦点的信息,直接采取“阅后即焚”模式。
1.超过80%的信息和工作,可以阅后即焚,连存档都不用,处理完直接删除;
2.极少部分工作,要及时存档,并争取把它变成结构化更强,质量更高的文档,争取能持续迭代,逐步完善;
3.发现了值得关注的新信息,要安排一个专门的时间,进行重点研究,争取让自己在最短时间内有所突破。
比如,现在因工作需要,想要了解下如何带领团队做复盘,那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去研究:
·看书,搜搜有无关于“复盘”口碑不错的书籍,读一本这样的书,能帮助你快速入门;
·看网站,用关键词搜索,可以找一些系统入门的专题文章;
·看微信公众号,同样可以用关键词搜索,找一些不错的公众号的文章去阅读;
·还可以用知乎搜索关键词阅读一些高质量的知乎问答。
总之,通过以上方式找到的答案,只需要将其中最有用的方法论记录下来,或者梳理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先自己实践一遍,再带领团队运用;如果在运用过程中还是发现有不好理解的环节,再将这些观点或是文章保存起来,集中研究突破;其他的可以直接删除,都无需收藏了。
五、复盘力,成为学霸,要靠高质量的复盘逆袭
高质量的复盘,不是简单复述别人的观点,而是要重新结构化地整理输入学到的信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会学习的人,学完知识,会把学到的零碎知识归纳到自己的知识框架树里面,并形成结构化的结果,用于指导自己下一次的工作或学习,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而不会学习的人,学完知识,会觉得打开了眼界,扩展了脑洞,甚至做了大量笔记,但并没有真正让这些知识成为自己知识框架树上的一部分,更没有找机会反复练习,没有让它帮助自己解决实际的问题,导致每一次的学习都只是低水平的重复。
你如何通过复盘将学到的知识归纳到自己的知识框架树里呢?
1.拆解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份惊艳的PPT或是报告时,我们需要去拆解这份好看的PPT背后,高手选择了怎样的排版、风格、字体、图标、配色以及图片等设计。如果能够把别人的技能细节拆解出来,我们就能快速地进行专项练习,下次自己在做PPT时,就可以刻意去使用这些技巧,让自己的PPT更好看。
2.提问
透过不断提问,发现事情背后的本质。最具代表的是麦肯锡方法倡导的“现象-问题-原因-对策”,以我们热衷买付费课程为例进行现象分析:
现象:总是忍不住买课
问题:买了课都没看
原因:需要通过买课环节焦虑
对策:找一个能赚钱的事情做,才能环节焦虑,比如研究基金定投来提升业余收入;或专注工作,寻找提升工作技能的方法,来实现职场价值。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来学习,才能真正解决现实中问题,而不是自嗨式学习。
六、输出力,别用低质量的输出感动自己
我们总是说“用输出倒逼输入”,那输出有哪些方式呢?
记录笔记-用笔胜过手机拍照或索取课件PPT
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听分享/不学网课,不过,我习惯使用手写笔记,不仅能手、眼、耳和脑同时调动,还能激发自己的灵感,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更能方便随时复习。
思维导图-把所学内容的逻辑画出来,加深记忆
思维导图比笔记更精炼,相当于在记录内容的基础上试图去理解分享者的思维框架。
解读文章-开始带着自己的想法去消化新的信息
针对别人的观点,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尝试用自己的话、自己的案例去理解分享者的信息。
对外分享-教是最好的学
对外分享的价值在于,多分享几次,就能把自己所学真的讲明白了。
内化实践-理解了别人的观点,到现实中印证一下
不去用,学再多也无用。
复盘文章-写出自己的深度心得
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和判断,把它写出来分享。
课程研发-做培训,进行体系化输出
课程研发,是学习者对自己最高要求的倒逼,因为你开始站在让别人理解消化的角度去设计内容,让别人能看懂学会,这是更高层次的分享。
七、迁移力,所有学习的重点,都要培养跨界的能力
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只是起点,能让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不同领域,才是高效学习者的目标。
古典在《超级个体》中说:“跨界是指带着一个领域的能力迁移到另一个领域去,并产生竞争优势。但前提依然是,你原来的能力是新圈子里的需求。
而这种能力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编程能力、文学创作能力、演说能力这些是显性的,能够很容易识别和衡量,但这些能力的背后,还具备着更深层次的隐性能力,这是一种底层能力,也是基础能力。编程能力强的人也许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强;文学创作能力强的或许创新思维、共情力强;演说能力强的人或许心里承受能力和心里感知能力强。而这些能力才是你底子里最核心的竞争力。
那如何为跨界做好准备呢?
1.首先,要具有挑战意识,找到自己能力的天花板,主动去打破舒适区,在工作中边应用边提升,寻找自己的更多可能性。
2.当我们找到了自己挑战的目标后,要不断重复练习,进行强化,再举一反三,应用在其他地方。
3.最后,要培养自己的建模能力,可以熟练运用或是提炼出自己的知识模型,用来提高我们的宏观判断力和生活工作效率。
对于学习,千人千面,无论是什么,一个高效的学习者都是主动的,并且具备以下4个特征: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主题有深度的系统性学习、会经过刻意练习并高质量的输出,最后一定会落实到具体问题中去运用。
愿我们都能通过高效学习,实现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