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以王进为正文开篇的(第一回属楔子),但却又没交代王进的下文,这一直是众多水浒迷的心中疑惑之处。也有许多人认为写王进是为了引出史进,但我认为绝没有如此简单。史进虽然也算是水浒中的重要角色,但却并不是全书中的核心人物,要写史进就没有必要在王进上费那么多的笔墨,写王进其实有作者的另一番深意。
王进本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与林冲的职位相同),乃都军教头王升之子。因其父王升曾狠狠地教训过高俅一顿,高俅便与王氏父子结下了很深的怨结。而如今高俅却做了殿帅府太尉,成了王进的长官,便借故找王进的茬。王进在其母的规劝下,欲逃离东京,去投奔延安府的老种经略相公。在路经史家庄时,其母病倒,便在史太公家借住了下来,因受到史太公善遇,又见史太公之子--史进,爱好使枪弄棒,便将毕生之本领尽数地传授给了史进。
待其母病愈及史进的棍棒武艺精熟后,王氏母子便辞别了史进,去向老种经略相公处投军役。后来史进曾特意去关西经略府找寻王进,结果没有找到王进,却遇上了鲁智深。而自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对王进的表述了。
以前对此也极其地疑惑不解,开篇的一位好汉就如此地没了下文?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史进特意去找寻王进而又没有找到,也没了下文。其实,这就是“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这样儒家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开篇就写泼皮无赖的高俅,竟然蹑居高位,其实就是预示着“邦无道”了,而王进没有下文。也就是说“邦无道,该隐了”。
我们再对照梁山108将的下场,战死的战死、病死的病死。侥幸回来的也没有好下场,其主要骨干又被毒死了,官场依旧黑暗,仍是“邦无道”。而剩下的“好汉”也几乎都选择归隐了,归隐其实就是作者为“梁山好汉”安排的最好“出路”。轰轰烈烈闹一场,晚景尤凄凉,还不如像开篇的王进那样,早归隐。首尾相呼应。
而《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也有人认为是罗贯中。但这两个人都曾加入过元末起义军张士诚的部队,可以说是真上过“梁山”的,也都对起义心灰意冷,而选择了归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