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面具,你会想到什么?表里不一的虚伪?或是欧洲的假面舞会?你知道每个人每天都在使用面具生活吗?在这本《隐藏的人格》中,提出的人格面具理论,介绍了人人都拥有多个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一词,最早是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来的,属于精神分析理论。现代心理咨询中,常使用人格面具理论,来分析心理问题。大部分现代人,都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困扰,而一般的心理问题,通常能够自己化解,在上升到真正的心理疾病之前,你可以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那么,有没有一套科学而简单的方法,帮助我们普通人化解心理困扰?人格面具理论就是适合大众学习的分析方法。
在《隐藏的人格》一书中,全面系统的介绍了人格面具理论。这套人格面具理论及面具重建技术,在心理咨询领域,已经应用多年。许多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在分析人格面具的过程中,心理问题就已经得到解决。因为分析的过程,是一个梳理的过程,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过程,理解了,接纳了,自然就不困扰了。无论你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在本书中,了解人格面具理论,并且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
本书的作者是黄国胜,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1989年取得医学心理学硕士学位,之后便回到老家温州,在温州市人民医院工作。黄国胜医师擅长精神分析,并将外来的理论本土化,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和社会特点。他的《佛教与心理学》,将佛教调节身心的方法,结合心理学,运用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与美国超人本心理学异曲同工。多年来,黄国胜医师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人格面具理论及面具重建技术,就是他的原创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且有效的理论。
什么是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的,与人交往是人的社会属性,也就是说,人格面具是人的社会化的产物。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从出生,就与其他人建立了关系。婴儿一出生,就与养育者建立了关系,这位养育者通常是母亲。母亲对婴儿的微笑,话语,拥抱的行为,以及对婴儿啼哭的反应模式,都印刻在了婴儿的大脑里,形成了“母亲面具”,相应的也产生了“宝宝面具”。婴儿自己使用“宝宝面具”,将“母亲面具”用在母亲身上,也就是说,人格面具可以是自己用,也可以用在别人身上,而且自己用的面具和给别人用的面具,可以相互转换。你比如说,婴儿长大后成为母亲的角色,就会将“母亲面具”用在自己身上,并且,会不自觉的重复当年母亲的行为模式,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词,叫原生家庭的影响。
随着婴儿不断长大,接触的人越来越多,新的人格面具也在不断形成,人格面具越多,也就越能适应环境,越容易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就是社会经验丰富嘛,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人格面具,与不同的人交往,表露不同的人格特质,这样的人,社会适应能力强,心理也不容易出问题。你或许会说,这有什么,不就是八面玲珑么?不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么?其实,咱还可以把这些带有贬义的词,换个同义词,情商高。每个人都有许多人格面具,不同的人格面具适应不同的场合。所有的人格面具汇集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格。人格面具越丰富,人格也越丰满。
每个人都有许多的人格面具,这么多的人格面具都是怎么形成的呢?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内化,另一种是实践。内化就是模仿。咱还用前面提到的母亲面具,母亲跟婴儿互动过程中,婴儿记住了母亲的音容笑貌,以及行为反应方式,产生了母亲面具和宝宝面具。此时,母亲面具不是自己用的,但已经内化形成,当环境合适的时候,就会激活自己使用。面具的形成还有个特点,跟人的认知规律一样,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母亲面具的形成,最初内化的是自己母亲的言行举止,随着年龄增长,还会看到别的小朋友的母亲,电视上或书上描述的母亲,这些具体的母亲人物形象,逐渐概括出母亲这个角色的面具。也就是说,内化的母亲面具,只有一部分来自自己的母亲,另一部是由自己的经验、认知和思考形成的。因此,原生家庭的影响也只是一部分的影响,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是自己。
除了内化,人们还可以通过实践来形成面具。比如一个没有公开演讲经验的人,在众人面前发言,无法做到从容自如的表达,缺少一个演讲者面具。他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演讲,找机会在人多的场合发言,渐渐的形成演讲者面具,在公开演讲时,就可以侃侃而谈,能够很好的适应。
那么多的人格面具里,是不是有假面具,和真面具?有的人明明插科打诨没正经,可是领导、长辈却评价他沉稳内敛,到底那一面才是真实的他?实际上,每一个人格面具都是“真我”的一个侧面,都是在不同场合下的真我流露。人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人,表现可以截然不同,人格面具的使用是与环境相对应的。因此,人格面具没有真假的区分,只有公开、隐私、独处的区别。公开、隐私、独处这三种不同的场合下,人的状态是越来越随意,越来越自由的。比方说,一个人的职业是军人,军人面具在部队里需要做到,着装正规,服从命令,表情严肃,动作标准。当他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他的朋友面具就很放松,与朋友相处,不会有服装上的要求,不用标准化的规范动作,很随意自然。那么更加随意自然的,就是独处时候的独处面具了,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就是“真我”了吧?不是的,这最多只能算是“儿童我”,不是成年期的真我。总的来说,不同场合下使用不同面具,每个面具都是真我的不同侧面,所有面具都是“真我”。
如何运用人格面具理论分析心理问题?
人格面具理论认为,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是人格面具障碍。人格面具障碍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面具本身没问题,但用错了场合,属于面具外障碍。例如,同学会上,小张邀请小刘到自己公司上班,小刘很喜欢这个工作,第一天高高兴兴去上班,见到小张还是跟以前一样打招呼,但小张却一脸严肃,一副领导模样,冲小刘略微点点头。在这种双重身份情境下,小刘不知道该用同学面具还是下属面具,就容易导致面具错用。面具与使用环境不协调,就容易造成心理困扰。
第二类错误是,面具间障碍。面具间的界限过于清晰,或者没有界限导致的。
面具间界限过于清晰,使面具间没有联系,各自为政,就会导致分裂。分裂的面具轮流出场,就会导致多重人格的心理障碍,给人感觉前后不统一、善变、不稳定。如果两个分裂的面具同时出场,就会引起心理冲突。例如强迫症,一个强迫的面具和一个反强迫的面具同时出场,相互僵持,强迫面具要求每隔5分钟要洗一次手,否则觉得手上都是细菌,不干净。但反强迫面具告诉他,没有必要5分钟洗一次手,这样做是不正常的,控制自己保持正常。有时候要洗手的强迫面具占了上风,洗完之后又受到反强迫面具的谴责,在这样的自我矛盾中,患者感到十分痛苦。
另一种界限问题,是面具间没有界限,过于稳定统一了,任何场合都使用一个面具,这样的人无法适应多元化的社会,也会导致心理障碍。
第三类错误是,面具内障碍。面具本身出现问题,面具异常或缺陷。面具异常是指一个面具多出了一些成分,导致面具异常。比如异装癖,偷窃癖等一些成瘾现象就是面具异常。面具缺陷是指一个面具缺少了某种重要成分。比如学习障碍,技能缺乏都属于面具缺陷。学徒工的状态就属于面具缺陷的类型。在技校刚毕业的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才发现,现实中很多操作,在学校都没学过,每次操作都十分紧张,担心出错。这时候学徒工的职业面具就是有缺陷的,需要跟着师傅继续学技术,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技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模仿,也可以像师傅一样从容自然的工作,这样就完善了自己的职业面具。
以上三种面具障碍,可以用来分析心理问题。人的心理活动就是面具的活动,心理问题的表现也是通过面具来呈现的。面具外障碍主要是面具与环境不协调,在医生面前使用老师面具,在母亲面前使用领导面具,都会产生交流障碍。面具间障碍是面具之间界限过于清晰或模糊,面具间的关系不友好,疏离或对立都会产生心理障碍。另一方面,面具间没有界限,面具过于单一同样无法适应社会。面具内障碍是面具的成分有多余或缺失,多余的部分是来自另一个面具,缺失的面具需要从其他面具借鉴。三种面具障碍作为分析工具,对于一般的心理问题,分析的过程就是领悟理解的过程,分析完了,问题就解决了。但有些心理问题,仅凭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整合。
如何运用面具重建技术解决心理问题?
每个人都有很多人格面具,面具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面具间的关系不友好,疏离、对立都会产生心理问题。举个例子,有一个女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要强,在单位常年是模范标兵,在家里,做饭洗衣收拾屋,大小事情都一个人包揽,但就是看不上她丈夫。她嫌丈夫窝囊,不上进,她家里家外都操碎了心,丈夫却无动于衷,好像一切都是应该的。她经常一边干活,一边唠叨,有时越说越激动,说到自己情绪崩溃,嚎啕大哭,说自己怎么这么命苦,嫁了这么个人。她丈夫是个沉默寡言的人,见她大哭,也只会更加沉默。有一次她丈夫开车出了车祸,所幸只是伤了胳膊。在医院的时候,她特别自责,因为那天早上出门前她还在发牢骚,她认为是自己让丈夫情绪不好,开车注意力不集中,才出的车祸。回家后对丈夫的照顾更加无微不至,但仍旧是一边照顾丈夫,一边抱怨。
到此为止,这女人已经用了四个人格面具:女强人面具,在单位年年是标兵,在家里所有活都一个人干,因此嫌丈夫窝囊,不上进,把废物面具投射给丈夫。弃婴面具,自己做了那么多,丈夫却无动于衷,觉得自己的付出被忽视,缺少关爱,用哭闹和唠叨来引起丈夫关注。母亲面具,看丈夫受伤很心疼,如母亲一样对丈夫呵护备至。
女强人面具背后的动机,是一种不安全感,怕不努力就得不到好生活。努力进取说明是对现状不满,对现状不满也包括对现在的自己不满。大多数情况下,人很容易把对自己的不满向外投射,这个女人把不满投射在丈夫身上,嫌丈夫不上进,像个废物,女强人面具看不上废物面具。弃婴面具属于苦命人面具,每个人都有弃婴面具,只是程度不同。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脱离了温暖的子宫,有一种分离感。在养育过程中,养育者也无法做到无时无刻的关照,如果疏忽的多,弃婴面具就强大。弃婴面具的特点就是缺爱,不被重视,被抛弃,孤单无助。这个女人的哭闹,就是一种索爱的行为,因为丈夫沉默冷淡,让她觉得被忽视,说自己命苦,又在自怜,都是弃婴面具引发的行为。母亲面具,就是照顾者的角色,把丈夫当孩子一样照顾。
面具分析之后,该如何使用人格面具理论解决心理问题?根据不同的情况,主要使用四种重建技术:分化,整合,安置和创建。
首先来看一下女强人面具,女强人面具与废物面具成对出现。在单位用女强人面具与环境匹配,但在家里使用女强人面具,就是面具外障碍,面具用错了地方。女强人面具在家里使用,给丈夫用了废物面具,让女强人更加看不顺眼。家里应该使用的是妻子面具,不需要逞强,可以适当示弱,让丈夫一起来分担家务。夫妻间应该使用的是妻子面具和丈夫面具。
接着分析一下弃婴面具。弃婴面具引发的嚎啕大哭,其实是一种求助,因为女强人面具使她压力太大,感到无助,希望得到丈夫的关爱,而丈夫的沉默,是无言的拒绝,使弃婴面具更加强大。对弃婴面具的处理,是安抚,让其退居幕后。使用妻子面具与丈夫沟通,让丈夫帮忙做家务,不再感觉缺爱、无助,减少了弃婴面具的能量,弃婴面具没有被激活的场景,就不用再出场。
女人天生的母性,容易在照顾人时,不自觉带着母亲面具。母亲面具和妻子面具温柔体贴的女性部分是相似的,但过于照顾细节,把丈夫当成婴幼儿一样,就是面具间界限模糊,应该把母亲面具和妻子面具之间的区别划分清楚。每个面具都有合适的使用情景,把母亲面具安置在孩子面前出现,面对丈夫时使用妻子面具,让夫妻间的关系更和谐健康。
经过面具重建技术,来解决心理问题,让人保持在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自我统一,环境协调,人格稳定。自我不统一,就是面具间关系不协调,经过分析可以使面具间相互理解,每个面具都是为了自我保护,可以说,人格面具就是一套防御系统,用来应对自我与环境的冲突。当面具间理解了各自存在的理由,对自己内心的理解也更深入,更加能够接纳自己,减少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对于分析之后,仍不能解决的心理问题,还可以通过面具重建技术进行整合。主要通过面具分化、整合、安置和新建来解决问题。
在《隐藏的人格》书中介绍的人格面具理论,主要是用来分析心理问题的,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更好的沟通交流。人格面具的使用通常都是无意识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对人格面具的使用有觉察,觉知到自己正在使用的面具,就可以有意识的调整人格面具,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环境。这种觉察也可以放在事后,回忆当时自己使用的面具,是否有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不断完善自我的人格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