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下班回家,打开油管App,它自动给我推荐了奇葩说邱晨的一段辩论。主题是说,长大后就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是不是坏事。作为一个众所周知的“丧”人,邱晨是这么辩的,“丧”人认为所有事都是坏事,成为自己最讨厌的人是一件事情,所以成为自己最讨厌的人是一件坏事。我的妈呀,完美的三段论推理!大半夜的,楼上也有人刚回家走来走去的声音,我的笑声估计也能吓跑小偷吧。
一个人生活也有17个月了,前面12个月因为学业繁重,一直忙碌奔波没空思考人生。最近这半年,没人唠叨,没有事情逼着我赶时间,我想了好多乱七八糟的事。发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还有发现可能怎么努力都做不成某些事情,是人成长的标志。这应该是发现自己的平凡吧。我可能是最近才发现这一点的。
以前也有很多例子证明了,有时候真的怎么努力都做不成一些事。比如高三时,理综物理最后一道电磁场大题,我一般只能得第一二问的分,老师不讲我就不会。再比如备战托福时,做题改错上辅导班,最终还是没上90分。但是人呐,总是不愿意承认一些事情,比如平凡。
从小到大,我们能接触到的信息源,父母老师媒体,都给我们传输的什么,不要做平凡的人。他们鼓励我们说想当科学家而不是收银员,他们引导我们说想考清华北大而不是家门口的三本。他们自己当然也不想平凡。我们的中年父亲喜欢看军事新闻分析世界形势,不就是因为这些“高大上”能让自己显得不太平凡吗?母亲在我们小时候呢,喜欢看“哈佛女孩刘亦婷”这类的书,还总是念叨着里面的教育方法,不也是希望能成为下一个写“哈佛女孩某某某”的家长吗?
这样做最大的坏处在哪里?我认为是在,你只关注荣誉,关注结果,就会不可避免的在努力的过程中心态失衡。做事情最好的心态,就是只关注事情本身,关注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对未来还没发生的荣誉或者失望纠结。还有一点,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失去了平和的心态,总是期待一种热烈的、跌宕起伏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很难拥有。回想起中学时写的作文,我总喜欢举某某名人一生命运大起大落的例子,写完以后热血沸腾,仿佛用自己写的道理就能过好一生。
虽然没结婚,但是自己住让我提前感受到了柴米油盐和一地鸡毛。我能清晰的感受到这些生活琐事正在磨掉我对于不平凡的最后幻想。自己做饭才能有得吃,记得定时去超市把冰箱填满,只要病不太严重还要继续上班,简历写不出来不要硬撑,记得找专业人士帮忙,办公软件不会用,下班记得自我充电学一下。
记得看过一种说法,每个人都是由理智管理着情感和身体。情感和身体都很平凡,理智却总是不屈不挠的想刺激一把。比如半夜刷手机不睡,不就是寻求刺激的大脑强迫身体做的吗?可是这对身体好吗?既然情感和身体都不能支持高强度刺激,理智就别再向往传奇啦。对自己好一点,用理智指挥自己,照顾好情绪和身体。
平凡的活着已是不易,且行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