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管理
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恶性循环。---墨菲拓扑定律
/ 估算时间 /
你是否还在坚持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哪些挫折?你已经花了多长时间?从时间成本和难易程度上是否跟你原来预计的情况不一样?
举个例子,背词汇发现看不懂句子,于是学语法,发现看不懂文章,又需要练逻辑思维,最后依然看不懂文章时,发现自己的知识积累不够,于是又开始浩瀚的新征程,在原来的目标上越走越远。
一旦开始,“意外”接踵而至,大部分人开始崩溃放弃。
为什么人们总是错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你得先分析“任务”是熟悉还是陌生的。
熟悉的任务是因为有过经验,所以能清楚分配步骤,比较容易正确估算完成时间。
陌生的任务,因为不熟悉,所以必然出现各种意外。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对熟悉的事情游刃有余,对陌生的事情容易放弃。
英语学习就是“陌生的任务”,不要以为自己学过英语有基础就认为英语属于熟悉的任务,学习本身就是探知未知领域,你后来所学的都是你之前不知道的知识。
候世达法则: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时间,即双倍或三倍时间法则。
任何领域培养专业技能需要10年时间。
天才莫扎特4岁展露天赋,13年后才写出世界级乐曲;披头士,1957年在利物浦汉堡等地开始小俱乐部巡演,直到1967年作品《佩珀中士》问世,才奠定了披头士的音乐界地位。
----Google技术总监彼得·诺维格的文章《十年学会程序设计》
想要出类拔萃,需要努力至少10000小时。
----马尔柯姆·格莱德维尔《异类》
在开始任务之前,先判断熟悉程度再来估算完成时间,会让你的计划更容易实施。
2 及时行动
/ 及时行动 /
你是拖延症患者么?对你来说,拖延已经开始的事难,还是拖延没有开始的事难?
例如,明知道后天要考试了,一边焦虑一边看韩剧,就是无法进入复习看书状态。
也许你还想着反正还有明天一天可以复习,但是这不是你拖延的本质原因。
本质原因在于“恐惧”。害怕自己考不好,或者知道自己就会考不好,但是拒绝面对不管考得好不好都会如期而至的考试现实。
其实,拖延症患者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只要开始做事,就会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天才也一样会遇到。
分水岭在于,在拖延症患者眼中的天才们只是先接受了这个现实而已,然后估算合适的时间,设计科学的方法及时行动完成任务而已。
而拖延症患者首先就倒在了现实面前,更别提完成任务了,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自卑,不断怀疑自己。
越困难的事情,越有价值。
心平气和面对现实,就算羡慕天才们能轻松解决问题,但是世界上还是普通人多,所以“勤能补拙”是非常值得相信的。
以上讲的恐惧来源自内部。
还有一种恐惧来源于外部,那就是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人是很有趣的物种,在自己做好之前,就知道做好是什么样子。
例如,在自己只考了60分时,就知道考100分才是做的好。
于是,尽管自己做的不好,也能理直气壮评论别人的成绩。
人一旦开始认真做事,被嘲笑的几率远大于被夸奖被鼓励。
很多人会因为害怕被嘲笑而恐惧做事,尤其是未知的新领域。
有趣的是,真正做得好的人是不会随意嘲弄打击别人的,因为他们知道要做得好是多么艰难,他们更愿意鼓励尝试做事情的人。
而相反,一个经常嘲弄别人的人,必然自己也是不怎么样。
那些想要努力做好事情的人,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在意他人非建议性的负面评价,做不好是常态,不丢人,那些负面的键盘侠评论侠往往都是不正经做事的人。
再回到话题的开头,我们总想着还有一个“最后期限”而拖延着,但这其实是你的“幻觉”。
对于5岁孩子来说,1年相当于他人生的1/5,但对于一个50岁的成年人来说,1年相当于他人生的1/50,即2%。所以人越长大时间越过得快。
此时,你还没有紧迫感么?你的“最后期限”,不是等你去找它,而是它已向你扑来。
所以,现在就开始行动!不要想能不能做好,别说自己是完美主义,别给自己的能力差找借口,现在就开始!能做多少是多少,能做多好就多好。
3 直面困难和关注步骤
/ 直面困难 /
我事先分析了任务的熟悉程度,估算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并立马开始执行,但为什么我还是没办法按时完成任务?
因为你专门做简单的,回避困难的。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物种,喜欢被奖励,讨厌被惩罚。
但实际上,所有的积累都是从惩罚开始的。
东方叫,“吃一堑长一智”,西方叫“挫折教育”。
例如,很多综艺节目的游戏规则都是有奖有罚的,嘉宾获得奖励后通常会选择“再次来过”而不是“见好就收”,获得惩罚时,基本都选择“就此打住”而不是“再次挑战”。
所以你以为你喜欢做的某件事情,只不过是因为相对简单容易罢了。
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逃避的心理,再多的任务管理技巧都是无用的,因为最重要的部分最困难,这也是本文开头问题的回答。
无法完整地完成任务,无论花多少时间,都没有效率。
真正踏实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务绝大部分都是枯燥无趣繁琐的,所谓天才不过是不断努力后的状态罢了。
/ 关注步骤 /
几乎所有人都盼望自己能获得财务自由,但多年过去后大多数人依然不富裕,为什么?
因为我们都知道想要什么,为什么要,但却败在不知道怎样得到这最后一个步骤上。
所以思考方法很重要。从领悟内容开始,不断细分拆解任务,越具体越好,每个任务都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
你跑过马拉松么?你体验过跑到身体极限时,快要窒息的感觉么?如果你坚持下来了,是不是突然发现自己穿越极限,开始跑得很轻松了?
所以当你能把方法思考得很清晰的时候,有了方法的引导,随后的一切行动会变得相对容易。
也就是说,当你好好思考研究究竟如何能赚到钱时,赚钱就会变得相对容易了。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关注“方法”,反复拆分任务,每个子任务都能完成,养成这种习惯,你会变得非常现实和踏实,并能通过实践过程得到巨大的信心能量。
4 并行串行
/ 并行串行 /
所谓并行串行,通俗地讲就是两件或多件事情是否能同时进行,或者必须先后进行。
虽然古人云“一心不能两用”,但现代社会,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必须给自己的大脑打造一个“多任务并行操作系统”。
例如,跑步的时候听英语,写文章的时候听音乐,等车的时候看书,坐车的时候思考。
这些例子有什么特点?一个机械行为加一个非机械行为。如跑步不需要思考,听英语需要,以此类推。
是不是所有任务都可以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做呢?前提是,你对两个任务足够了解,对自己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生活中有非常多的被动任务打扰到你,例如你在专心写作时,突然进来一个电话,你可能因为这个电话,被动地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甚至阻断你的写作灵感。
如果你不想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那么你就需要对任务进行优化。
除了使用上面说的“机械非机械”方法外,还有一个方法让自己拥有“多任务并行操作系统”,那就是切分自己的时间。
例如,我的游泳教练,她非常厉害,曾经是亚洲短池记录的保持者,所以她的课收费高,学生多,但是她就是比其他人教得好。除了自身的技能素质外,她非常善于合理利用时间。例如一小时课程,我迟到半小时,她也会在半小时后准时下课,因为她下节课马上开始。即使她接下来没课,也不会延长我的学习时间。虽然不近人情,但是她让我知道时间的宝贵,也让我明白不要让别人的错误耽误自己的时间。
切分自己的时间是一种比较难的能力,需要自己反复练习至少几年时间。而且这种能力基本是在任务太多、时间很紧的情况下,才用得上。
值得推荐的是,“20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的番茄工作法。
一旦你掌握了这种能力,养成了精细拆分任务的习惯,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5 时间记录
/ 感知时间 /
如果不看表,不默读秒数,你能感觉出10分钟有多长么?你知道不能浪费时间,但是知道如何与时间做朋友么?
李敖先生有一种习惯,每天写“事件日志”,不写感想,只记录事件本身。这种流水账式的日记,在我们很小时就被教育是毫无意义的。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并不是,每天将你经历的事记录下来,多年后,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做了多少有意义的事情,又错过了多少有意义的事情。
人们因为感觉时间越过越快而非常焦虑。
而它的好处在于,它会调整你对时间的感觉,让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在估算任务工作量的时候,更容易确定“可实现的目标”并是目标更容易达成。
因此,当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准确的时候,你就越能战胜焦虑。
让时间成为你的体内滴滴走着的生物表。
时间不可管理,唯一的办法就是了解自己,了解时间,感知时间,想尽办法让自己和时间融为一体,与时间做朋友。
/ 记录时间开销 /
事件-时间记录实践课:几组练习
1.逐条回忆记录昨日做的事情,并标注花费的时间。
2.回忆记录上周做的事情;上个月做的事情;上个季度做的事情;过去一年做的事情。
3.用一周时间,每天回忆记录当天做的事情;用一周时间,每天随时记录刚刚做完的事情花费的时间。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 制定时间预算 /
每天花15-30分钟时间详细制定当天的时间预算。
制作一个任务表格,并给每个任务标注重要程度。(不重要,一般,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重要的真假性问题。
“是否真的重要”唯一的标准:任务的完成是否确实对达成目标有益。
令人沮丧的是,人们通常都是不理智的,所以很多喜欢做的事,有趣的事,往往都是没用的。
养成好习惯就像马拉松一样,身心痛苦,但是穿越极限后,就会无比轻松愉快。
6 计划
/ 计划 /
什么是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
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但坚持到底不见得一定成功。计划成功的前提是,目标现实可行。
也许真的有长生不老药,但你能等到那一天么?这个可能达成的目标对一个寿命有限的人来说依然都是不现实的。
什么样的目标现实可行?
一、有人做到过;二、我和那个人没有太大差距。
有人做到过,不代表你也能做到。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对方的时间,方式以及我和对方的区别是什么?我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哪些我可能无法超越,哪些我可能做得更好?反复问自己更多的问题,你才能确定目标是否现实可行。
另外,目标是否确实现实可行,最终检验的方法是行动。如果实践中发现不可行,半途而废往往是最明智的选择。所以不要害怕失败,赶紧行动起来。
你给自己做过职业规划么?或者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样的规划?你是否向着这些计划坚定不移地前行着?又或是已经半途而废,随波追流?
例如,在上大学选专业的时候,我决定选择外语系,将来成为一名出色的翻译家。可多年后的我,现在从事的完全是跟当初的专业毫无相干的职业岗位。
确实计划不如变化快,但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计划过于长远。
成功不是给天才准备的,而是给善于思考反复推敲仔细研究的人准备的。
把年度计划改成周计划,一般人基本都可以坚持完成一周计划。期限越短,内容越清晰,目标越容易实现。
然后慢慢延长计划,半月计划,月计划,季度计划,半年计划,年度计划。
分阶段拆解,循序渐进,达成目标。
生活充满意外,接受现实,调整自己,不停向前走,那些曾经的困难和未知的问题一定会在某个时刻让你顿悟,曲线救国并非不可。
比计划更重要的是行动!
健身教练交代不要吃油炸物,少食多餐,水果蔬菜代替主食,按时睡觉,有多少人做到了?
就算没有健身计划,每天运动1小时,能坚持几天是几天,你的身体总有得到益处;背单词也是,每天背单词,几个也好几十个也好,总会多认识些单词。
没有计划真的不要紧,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坚持!
如果你坚持不下去了,告诉自己那是你的大脑的想法, 不是你的想法。
不要让你的大脑控制你,你要控制大脑。
很多人会觉得本章说的两个观点完全是相悖的。前面说要制定计划,后面说无需制定,那到底何时需要计划何时不需要?
一般在两个情况下无需制定计划:任务很简单,例如背单词;初始状态下,我们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因为我们对要做的事不熟悉,例如健身。
制定计划则相反。任务相对复杂,我们对任务有一定认知,制定计划,在行动中检验计划的真实性现实性可行性。
很多人的目标很多,我的建议是一切从简,选一个自己觉得能带来改变的任务,然后去做就是了。
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试错,所以无需害怕,马上行动。
7 列表
/ 列表 /
想要自己的事情井井有条,不浪费时间,列表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1.纸笔就是最好的工具,无需用到手机软件;
2.列表只要自己的看得懂就可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些花里胡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
3.列表随手可及,笔记本或便签,一定要随手可及,随机提醒你要做的事情。
最重要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是否对目标的实现有益。
人的弱点在于容易在小有成绩的时候得意忘形。
千万不要改动原来的计划列表!
因为你的列表一般都是经过你深思熟虑研究过后可实现执行的任务,一旦有所改动很可能导致整个任务偏离轨道。
当然新鲜的好主意不应该被放弃!怎么办?启动另外一个列表,标记为“下一个阶段任务列表”,然后回到专注于现在应该完成的任务上。以此类推。
这样做一方面不影响当前任务进度;另一方面,完成任务后,你又可以马上开始更多非常具体的任务了。所以想法可以并行,行动需要串行。
给每个任务指定一个核对列表。
保证任务列表中的每一个项目都能毫无遗漏地完成,不会因为某个方面没有完成而影响到后续的任务进程。
列表一旦开始运作,一定要执行到底。
一事无成最根本原因在于放弃,而“换一个更好的方向”通常是最常见的借口。
人们喜欢不断地给自己找更好的方向,无非是前面的方向遇到了困难,翻不过去放弃罢了。
例如,起点在南极,终点在北极,无论最初往哪走,只要方向不变,到达目的地只是时间问题罢了。但一旦改变方向,可以想象,目的地永远无法达到。
8 流程、预演和验收
/ 流程 /
你觉得自己是个粗心的人么?你是否总在实际工作中频繁出错,为什么?
如果你要给工作伙伴打电话,你会直接拨通还是会事先理出一个流程?
考虑对方是否处在方便接听状态,是否会预先准备纸笔记录可能产生的信息,事后是否会整理成电子邮件发送给对方备档,如果对方没接电话,是否会发送署名短信告知事由,并做好记录提醒自己不要遗忘沟通任务。
此时的你肯定会想,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复杂?
其实这个打电话的例子,跟我们实际工作中总犯的小错误是一个概念,我们没养成制定流程的习惯。
很多人做事仔细无遗漏,很少出差错,那是因为他们很早就养成了给任务梳理流程的习惯。
日久天长后,你会发现这些人往往在别人眼里优雅从容,游刃有余,值得信赖。
/ 预演 /
有了现实可行的计划,对每个任务做核对列表,制定每个任务的执行流程,然后就可以开始行动了?不!你还需要预演!
知道有多少人为了进500强企业而精心准备个人简历么?又有多少学霸倒在了面试官的脚下?
为什么要预演?因为人的大脑对短期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面对面试官层出不穷的问题,能从容不迫拥有急智的人毕竟是少数派。所以任务越重要,预演越关键!
预演越多,准备就越充分,信心就越强,举止越从容,表现也越出色,越能形成本能反应,这就是良性循环。
世界级的企业需要的是全能型的人才。
万事皆可提前准备,至少能减少你的害怕。
/ 验收 /
所谓验收,就是你做的到底好不好。
验收的标准是什么?其实当你分拆子任务时,你就知道验收标准在哪里了,至少是“如果这个做不好,那么下一个就没法开始”。
为什么我们需要验收?
因为它能随时让我们注意更多可能没关注到的细节,更多的思考,更加专注。
例如,作为管理者,如果你没有验收机制,那么你的团队对自己的工作质量会毫不介意,没有凝聚力,最终的结果将是你非常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