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书店里看书,我会看见形形色色的人。最近开学季,书店里更是挤满了来为孩子挑选各种课外书的家长们,他们或小声询问着孩子老师还要求买哪些书,或大声地和一同前来地家长讨论着该给各自的孩子买什么书,买多少本。却鲜少有家长询问自己的孩子想看什么书,对什么书感兴趣。更有甚者竟然在呵斥自己的孩子,理由只是因为他想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而那本书不在老师的推荐里。
这让我想起东野圭吾曾在《恶意》一书里写的一段话:
小孩不爱看书,主要受父母的影响。简单来说,现在的父母自己都不看书了,却一味的逼着小孩去读。可是由于自己没有阅读的习惯,所以也不知道该给孩子看什么才好,结果只能把学校推荐的图书硬塞给他们。不过,那种书内容通常生硬又无趣只会让孩子更讨厌书本。
其实现在的孩子很少有选择权尤其是在学习这一块,他们大多被迫学习,被迫上补习班,被迫兴上趣班……可很少有家长去问他们是不是喜欢,是不是愿意。
就拿我姑姑家的孩子来说,她从一年级开始便没有寒暑假之分,所有的节假日都是在奔波于各个补习班兴趣班中度过。姑姑给她报了各个学科的补课,因为不补课就更不上其他补课的同学,给她报了古筝的兴趣班,因为现在的孩子光学习好还不行,还得有一技之长,给她报了象棋,绘画……说是技多不压身。可我问过妹妹,这些东西里没有一样是她喜欢的,她想学的。都是姑姑觉得她现在或者以后会需要。
从小到大家庭聚会上,姑姑家很少有齐员的时候,每每问起这次怎么“莹莹”这次怎么又没来,姑姑的回答也永远都是“她去上课了”,“今天她要补课”,“学琴去了”,“她在家写作业呢”……
当然值得庆幸的是妹妹虽然不喜欢,但也都欣然接受了,而且也都学得不错,学习成绩也一直很优秀。
可这样就可以了吗?就代表姑姑的教育是成功的吗?我想不见得。
妹妹今年已经高三了,是一名准大学生了。但是姑姑又开始为妹妹该报哪个大学开始犯愁。这些年来妹妹除了学习,生活技能基本为零。妹妹甚至连上学的路都不用记,每天由姑姑和姑父轮流接送
姑姑担心她去太远的地方上大学,有什么事她不能第一时间赶到,不能照顾她的衣食住行,怕她生活不了。妹妹也担心自己什么都不会,一个人到外地,会不适应。
其实父母的教育并不仅限于孩子的学习,更多应该是孩子的成长。毕竟在学校里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往后更多的我们要面对的是社会这个大家庭。一味的只顾孩子的学习,让孩子变成了学习机器,毫无社会生存能力,即使是上学时候的学习成绩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