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家和远方的博弈
1
覆盖约30亿人次的春运返乡“大迁徙”于2月1日起拉开了序幕。春运的第一阶段:从远方到家;第二阶段:从家到远方。所以春运这个现象的背后是家和远方的博弈。
家和远方,孰轻孰重?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比如我们大学,听说过年不回家的学生,有发红包的福利,并且数目还是很有诱惑力的。我们寝室的小财迷一听高兴坏了,瞬间我就浇了一盆凉水。
“你不会以为可以先领了红包再回家吧?”
“其实,要不是过年,我才不想回家呢?你也看到了,元旦我都没回家。”
“你都不想家的吗?”
“我是觉得没多大意思,在家也是玩手机,和学校里一样。”
2
也看到过许多高校发回家红包的,给路程远的学生报销路费,目的非常明显,鼓励学生回家。过年,阖家团圆才算过年。
什么时候,回家和家人一起还需要别人提醒了?学生不回家,报销路费能起作用?物质上的支持并不能解决不想回家这个问题,如何弥补精神上的缺失才是应当考虑的重点。
春运还是一如既往地火热,并不能从数据中看出什么蛛丝马迹,毕竟,细微的变化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曹文轩在他的《前方》写道:“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确实,我们一直在流浪,不管是自己把自己抛到了路上,还是命运把我们抛到了路上,我们,一直,都在流浪。
3
在朋友圈总是能看到风景照,人物风景照,宣告自己去哪里玩了。各种各样不是经常看见的美食,让逛你朋友圈的馋猫口水三千尺。
我们的流浪总是能够让一部分人羡慕不已。
上面提到的那位小财迷室友总是和我抱怨说,“她的妈妈特别喜欢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烧的菜,我是她的女儿,都看不下去了。”
“这很好啊,你妈妈一定特别热爱生活,热爱你们的家。虽然是家常菜,但是味道一定非常棒。”
她不好意思地挠头笑笑,“确实,虽然我不愿意回家,但是妈妈烧的菜我又非常想念。你说,我是不是太纠结了?”
家和远方,在我们的心里本就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在家的时候,想要出去闯荡;在外面流浪的时候,家是缠绕在心头的牵挂。所以,我们一次次地离家,一次次地回家,平衡家和远方的矛盾。
4
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我很快要到家了,可为什么我会害怕呢?
在远方的时候想念家,或许是害怕家,不再是自己离去时的样子,害怕它的面目,全非了。
其实,不管是家还是远方,我们都会害怕。但是,很明显,许多人已经把天平倾向了远方。为什么呢?
有的确实是因为经济原因,回家的成本太高了。
有的是因为突发事件,阻碍了回家的脚步。
有的是家里已经没有年迈的老父亲,老母亲了,回不回去都一样。
家,已经是成了心头的白月光,是无数个冰冷的夜里,拼命让自己热血沸腾的幻想。
有的是举家搬迁离乡,据说全国每天消失的村庄是80个,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是否准确,我只知道,许多人在外流浪一年,家就没了。
许多人,选择奔向远方,家,就没了。
5
还有一种就是像我们这种非常尴尬的年轻人,有各种条件可以回家,却依旧选择在外流浪。不愿意,就是不愿意回家。
以前小时候过年多好呀,大饱口福,拿红包拿到手软,现在还得帮着爸妈出主意买啥礼品。
不不不,小时候过年也没好到哪里去,问你期末考试考得咋样,顺便带上自家闺女,儿子和你比较比较,比你好,他就开心。
现在,问你工作找好没,一个月多少,男朋友找好没,家里有没有房有没有车。顺便拉出自家闺女,她呀找了一份好工作,男朋友高富帅。要是儿子,就说房子,车子都买好了,准备和白富美结婚。
我说,现在谈恋爱都这么草率,闪婚呀,祝你们闪离。当然,这些只能心里想想了。
所以,在我们的记忆中,过年吧,总是有不好的一面。但是我们忘了,这是我们陪伴家人最有理由的时刻。我们不难发现,日常的陪伴固然是最好的,不过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
如果我们在过年,这个道德“强制性”最高的日子都做不到,遑论日常呢!
家和远方的博弈,不能出现谁输谁赢的情况,平衡才是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