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阅读《遥远的救世主》之前,我一直对小时候看过的一段电视情节念念不忘,时常想这是一部什么电视剧?只记得有一个漂亮的姑娘死了,有一个开着车的死了,一个跳楼死了,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是为那位姑娘的殉情。直到我读到《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与记忆中的情节相契合,我明白小时候看的那部剧是《遥远的救世主》改编的《天道》。
当私募基金在中国大赚特赚时,丁元英毅然选择解散。芮小丹有德国绿卡,有一家生意红火的饭店,却偏偏选择做一名收入微薄的刑警。他们本就有相通之处,不会单纯的为物质而活,他们更多的是活在精神世界里。
芮小丹的爱并不自私,她并不想栓住丁元英。恋爱刚开始,芮小丹就想要一份礼物,以待分开时有个念想。王庙村的扶贫,就是丁元英送出的礼物。一个神话,由神话引发的思考更是这份礼物的内核。
这本书读完后,曾让我久久不能平静。那些情节,那些对白在我脑海里翻来覆去,关于传统文化、关于市场经济,关于救主文化,关于文化属性…这本书让我想了很多。
关于传统文化
我并不认为丁元英和传统文化格格不入,至少传统文化应再加一个定语,和流行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
什么是传统文化?
以儒家为主流的文化传统?其实对于这个词我并不太了解,但我知道儒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是不断被阉割的文化。统治者,为了统治,抹除了不利于他们的一部分。
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丁元英的父亲病危,丁元英始终坚持如果父亲能治好,花多少钱都治。如果治不好,那他就把氧气管拔了。母亲、兄弟姐妹都不能理解,都认为他冷血,不孝。难道已知是死,还非要尽全力让他躺在病床上苟延残喘才算是孝吗?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关于孝,历来是儒家所注重的一个话题。那么明知是死,不愿老人饱受病痛折磨,亲手了结,又是否算不孝呢?
关于救主文化
自汉朝始,封建王朝儒法并重,这很荀子。(荀子的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样一来,依法还是依情带来了很大的弹性。于是,我们的祖先难免生出渴望“青天大老爷”的心理。
冯世杰、叶晓明、刘冰在请心目中的高人丁元英指条路时,就体现出了这种心理。特别是刘冰,在知道不是丁元英入股后,提出的疑问,更能体现出他们想要抱大腿、吃大户的心态。
丁元英答应指条路后,冯、叶、刘三人就很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丁元英曾多次说:“这是你们的事情,你们决定了就好。”但是,丁元英一直把控着大方向,力排众议,大幅降价出售格律诗。
乐圣以不正当竞争起诉格律诗,这里出现了剧中的一大冲突。冯、叶、刘三人一接到起诉书就乱了手脚,认为非败不可。为什么对于胜败的问题冯、叶、刘三人与丁、肖、芮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呢?
我认为这是市场经济对传统义利观的冲击。剧中的一个镜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家周易的店面和一家音响的店面紧挨着,这个画面让我看到了市场经济下的传统。
冯、叶、刘三人觉得乐圣降价给了他们旗舰配件,而他们这样做无异于背后捅刀子,是不道德的。丁元英就不这样认为,这只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乐圣于格律诗并无恩典基础。这是他们的认知层次不同,市场经济激发了市场活力,也带来了商场如战场的残酷。冯叶刘三人并无这样的市场经济思维,他们是刚进入城市的农民,更多的还停留在单纯的善恶有报的观念里。于是,他们自以为的善恶观代替法律宣判了他们的失败。
这里丁元英并没有站在设定好一切的角度,向他们解释。他只给出了一条路线,并不做苦口婆心的劝说。在冯、叶、刘误解下,丁并未挽留。“这是你们的事情,你们自己决定好了就行。”从刚开始是否让刘冰入股,到最后三人的怀疑,丁始终保持着这个态度。
“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而后天助之。”冯、叶、刘三个音响发烧友闯入市场经济的战场,思维层次并没有随之提升。丁元英把他们三人拉上井沿,他们并没有想要通过自身的努力爬上来。遇见风波,没有坚持相信丁元英,也缺乏自己的认知,只感觉大难临头,急忙退股。
《遥远的救世主》,遥远在于看不到自己。
关于适者生存
当我看到林雨峰开车冲下悬崖,刘冰从高楼一跃而下,脑海里出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八个字眼。
中国的文化是有温度的文化,历来讲究温情,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曾看过这样一个比喻,法制是一栋房子的骨架,道德是一栋房子的装修。今日之中国,仍是道德与法制。就扶贫而言,私以为不能输血式扶贫,我们应该激发血液里的狼性。
一个充满温情的社会,会不会像是在整个社会架起了一个巨大的大棚?
第一次“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出现在清末,这一次市场经济的冲击,再次体现了这一道理。商场如战场,在大棚里待久的人第一次闯入这一战场,恐怕会难以适应战场的残酷与冰冷。
关于觉悟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
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
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
都是痴人说梦。
这首小诗,被高僧改了几字。“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务取真经。”我觉得改的反而不美。丁元英的原诗更有佛家寂灭、空之感。正如佛门公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与“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之争。
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行制性。人的一生应怎么度过,怎样才算真正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