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是看了《腾讯没有理想》这篇文章与作者商榷的,写长了发不出来,干脆独立成一篇文章。
如果站在腾讯公司层面应该怎么思考?文中描述的情况无疑是存在的,关于部门竞争,我在朋友圈看到在腾讯食堂吃饭只能用财付通支付,而不是微信支付(无法确认是否属实),虽然震惊,但觉得可信。另外腾讯放弃腾讯微博确实也是草率了一点。但是腾讯从抄袭到开放到投资,倒也是符合进化逻辑,说腾讯没有梦想,可能和qq误打误撞运气也有关系,命好。还有产品运营,可能没有网易的耐心和淡泊宁静。
但是,有几处现象,其实反过来看,到底是优是劣倒难说。追求考核结果和赛马机制,这个事情是有现实商业价值的,我们被情怀洗脑太多,但获得尊重和肯定的唯一标志一定是结果,如果苹果没有业绩,还有谁去谈乔布斯的卓越,成王败寇是自然选择,放在内部竞争,也是合理选择。从时间成本、判断成本看,设立初始项目止损点,也是对的,不可能无尽期,这里也有效率要求。
说腾讯没有理想或者没有灵魂,过于抽象。微信能说没有灵魂吗?qq难道不是陪伴了无数人重要的时光,都是很优秀的产品。而且腾讯对于社交,对于连接的定位牢牢把握,也是战略上的简洁与深刻。
至于大规模投资导致的市值上升,也是投资成功的确认。
所以总结一下,所有资源都有成本,时间、效率、选择也有成本,腾讯已经是做到了自己最好的战略取舍,以及内部竞争和优化了。
这里也说说问题,最经典的是拍拍失败,一个原因也是过早放弃,放到今天如果一直坚持下来,京东那个位置是拍拍也未可知,还是耐心不够,电商也是腾讯一直放不下的梦,只是没有静待花开的悠然之心,这是战略短视。考虑到阿里真正恐惧腾讯的原因,应该知道这样说是有道理的。
但是仅仅靠流量就可以么?阿里用时间试错、无数的坑和经验教训积累,完成了用户和生态养成,这种产品和运营上精细入微的体贴流畅,结构化关系的养成,不是表面的模式,而是时间和事件沉淀,是无数细节与心得,以及阿里商务基因的结果。同样例子发生在百度有啊,不缺流量也是没有做成。这显然是需要更多用心、耐心、决心成分在里面。小公司往往有更多耐心,因为没有选择。另外可能腾讯工程师文化,在商务运营上确实有所欠缺,对于商业理解也有缺陷,但不是做不成,小树砍得太早。
第二,腾讯马总可能看《三体》看多了,老是有假想敌恐惧,这一点马云心中无敌就要飘逸得多,腾讯和阿里缠斗,但是真正敌人则可能是美团、头条,这可能是没有想到的,这和视野或者说哲学相关,腾讯这种阻击和预防策略,隐隐被危机感和防御心智牵引,会失掉主动权失掉自己才是真的。马云也有抱怨腾讯的“贴身缠斗之苦”,何必呢?
互联网更多是代际更新,很可能不是平面战争,所以创新才是最核心能力。
最后一点,前面是腾讯的抄袭恶名,后面阿里腾讯威胁站队,这是中国互联网的不幸,这是垄断思维,为什么不可以百花齐放差异化发展,这倒是全体互联网巨头和投资界值得警惕和反省的事情,这种巨无霸站队和垄断,会窒息真正创新土壤,这是非常不健康的文化。
同时互相封锁和隔绝,也不是互联网真正的开放公平精神,大家都这么任性和不自信,这么草莽和低级,是不成熟不明智的。
总而言之,投资界不要急功近利,巨头不要对小公司赶尽杀绝,中国这么大的市场,需要更多有创新力产品,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才不再出现中兴被遏制事件,才能赢得真正力量和尊重,以及共同繁荣!希望两马不要在国内恶斗,而是真正从互联网环境营造出发,更多差异,更多放手,更多专注内部进化。
战略有纵横捭阖,但真正生命力来自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