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以前,脑子里根本没有迭代升级这个概念。比如自己以前经营服装小店,婴幼儿游泳馆等,开始做是那个方式,几年了还是那样,生意总是感觉越做越难做,还懒得改变,懒得去找新的突破口。现在想起来自己多可笑呀,什么生意能经的起常年累月一成不变呢!
成功的事业都是不断迭代升级的结果。
幸亏遇到了得到,在这一年多学习中,知道了迭代的重要性。
本来以为知道迭代就行了,可是现在又听到了罗振宇老师解读的《爆裂》,和以往的认知的确一样,让人感到趋势总是在不停的变啊变,看来以后做事情只能不停跟着改变,改变认知改变方法了。
作为认知的前沿,《爆裂》在说什么呢?
一。体制
作者伊藤穰一在书中提到了“体制”。
“在互联网时代,一种新体制正在解决一些过去的旧体制解决不了的问题。”
现在的体制也许就是最适合现在认知的。
人们的行动取决于对现在体制的认知。
比如:现在妇女可能鄙视过去女人的一辈子只能持家固守;反过来过去的女子也许还不能接受现在女子的操劳和抛头露面。
比如:早期美国水手的冒险精神就是来自于迭代升级,一个水手对船的迭代认知、对待工作的合作进取以及吃苦忍耐精神。
欧洲水手因为相对精良和优越的船只和给养,在头脑中就对“成本”非常重视,因为高成本和相比美国水手的优越感,他们面对危机却缺少危机感。
这也是小的新的创业公司敢干及区别于大企业集团谨慎作风的不同。
《爆裂》首先就是要我们对体制有清醒的认识。
实际上“你站在一个体制中,是很难想象下一个体制的样子的”。
“一种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上的优势,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体制优势。”
“你处在一个旧体制当中,而且还自以为是,那就必败无疑啊”。
就像我的“不竞争”思维,一直以来做生意做事情都懒于去竞争,虽然常常有危机感却不屑于去竞争。细究根本原因就是只愿意呆在舒适区。没有思考、不找方法、害怕吃苦,结果就像被钉死在旧的体制上,这必败无疑。
首先《爆裂》告诉我们要“总结和结束旧体制,以免我们将来在新体制面前,一面孤芳自赏,一面一败涂地。”
最后这两个成语怎么看怎么像我以前的专属订制,哎,打脸了!
二
“《爆裂》这本书,设定了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未来的样子,我们现在不可能知道。这里有两个原因。”
1、对未来技术的发展缺乏想象
这里作者举例如:电影、留声机,……
现在看来是伟大的发明,在初期也是千般被忽视、不认可等。
2、对新生事物要接受,要从心里承认新生物种。
“一个物种,它不是独自长大,它需要一边成长,一边和环境适应。而且,不仅是它适应环境,它还要反过来改造环境,这个互动过程就复杂了。”
“所以,我们看到新事物幼年的模样,很难猜测它长大之后,和环境深深嵌入在一起的样子。尤其难猜的,是环境被改造成什么样。 ”
“《爆裂》这本书,就从这个逻辑起点开始告诉我们,单纯地预测未来是没有用的。那什么有用呢?要反思我们脑子里的那些习以为常的信念体系。”
“比如,强大比软弱好,掌控比失控好,安全比风险好,等等。这是东西是构成我们观点的铆钉、横梁、框架和连接器,是我们日用而不知的“常识”。”
对于这些常识,我们以后要有能力做到一边使用一边质疑。
我们的常识都形成于工业社会,而世界的发展已经超出了这个范围,常识也到了迭代的时候。
现在这个时代,充斥着不对称性、复杂性、不确定性。
产生这些就是因为互联网的强大存在。
如果达尔文能生活在现在,那他的《进化论》根本就没有必要二十年后再出版,放在网上,无数的人自然会或粉或黑。
伟大的新颖观点总是会疾速传播。
因为互联网,人们的联系无比快捷,把以前无法企及的时间,空间、阶层等多重维度瞬间拉近,于是由此产生了一切反“常识”的变化,少数人可以改变多数人的生活状态,比如恐怖分子、黑客……
这些新生要素互联互结,不对称性产生复杂性,复杂性又衍生不确定性。
“不能根据过去的事实,来判断未来某件事情发生的概率。”就像地震和股票不能预测一样,未来越来越多的事情不可预测。”
“这是我们这代人面对的独特问题。过去,我们总是假设我们知道这个世界的一些规律,能预先判断事态的发展,然后再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
“如果我们认定自己对未来一无所知,我们该如何行动呢?我们怎么围绕“一无所知”这个原则,来组建我们的公司、进行个人规划、形成我们的社会呢?”
看到这里,反思自己现在就处在对前途的一无所知中,对以后所要走的路是两眼懵逼。只是觉得自己必须干点什么事情了,于是就开始干。
真的像朋友说的“想起一出儿是一出儿”,不过既然选择了开始,就得努力干好,因为现在知道了有很多人看似胸有成竹,其实也是心里惶恐。在这个复杂和不确定的世界中,不会只有我一个是怂怂的孤独的存在 ,所以没有理由让自己一直垮下去。
三
“未来社会违反现在常识的九大生存原则”。
“这九个原则是:涌现优于权威,拉力优于推力,指南针优于地图,风险优于安全,违抗优于服从,实践优于理论,多样性优于能力,韧性优于力量,系统优于个体。
“首先,涌现优于权威。
简单说,“涌现”就是当一堆事物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在高一个层次,出现了一个全新的事物和现象。”
涌现__是一个个很小的个体聚集起来,于是发生了化学变化。比如笨蚂蚁组群会筑成相对雄伟的蚁巢;高倍放大镜才能看到的水分子竟然会引起山一样的海啸;两个人组成的家庭会形成新的社会关系和链接;甚至宗教,管理学等等,都“涌现”出了新的模式。
涌现优于权威,涌现是不是就可以淘汰权威了呢?不可能,“涌现出来的民主,没有办法变成负责任的公民自治。涌现出来的新媒体,也暴露出一堆令人厌恶的问题。
“涌现”只是人们对权威解决不了的问题,改换为另一种的思维方式。
“拉力优于推力”
“过去,我们想办成一件事,是把一个想法和指令推到行动的末端,决策者把资源推到他们认为最有用的地方,这是权威。而未来,应对社会的不确定性,更有效的方式,不是推,而是拉。就是在最需要的地方,能够随时把资源拉进来,不需要权威。”
举例:日本海啸,发生灾难性海啸超出了日本的防范经验;
黑天鹅事件,都表明过去的经验失效了。
公司管理,面对现在的不确定性,新睿的罗辑思维就不设各种管理规定,同时“每个人又可以随时组织协作,随时呼叫资源。这就是所谓的“拉力”系统。”
“资源越多就越强大的时代,过去了。这是一个资源流动性越高,才越有力量的时代。只要能够促进资源向更有用的地方流动,所有的方法我们都愿意尝试。这就是打造一个“拉力”系统的总原则。”
四
“涌现优于权威”、“拉力优于推力”,讲的是做事的方法。
下面三大原则,讲的其实是面对未来的态度,分别是“指南针优于地图”、“风险优于安全”、“违抗优于服从”
指南针优于地图。
“指南针和地图,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什么是地图?就是你掌握详细的地形信息和达到目标的最佳路径。”
地图,在确定性时代起指导作用,然而现在”这事现在几乎不可能了。没有人能给出未来的地图,就算给了,也一定会有错误,你照着走,没准越走越黑。”
“这是这个时代最根本的困境之一。”
没有地图,没有复制,还都要创业,这怎么办呀?
这时候目标就是指南针。唯一能做到的是盯紧目标不放松。
这其中也有误区,特别容易让人丢失目标。
“从某种角度来说,整个现代商业社会就是为了遮蔽我们的长远目标,让我们沉溺在当下的小世界里。”
“比如,你本来的目标是要在职场上成为一个牛哄哄的人。但是很多公司的制度,是要帮你把那个大目标拆成无数的小目标。比如,公司早会上的一个表扬,本周KPI完成榜单上的排名等等。目标感不强的人,很快就会变成为这些表扬或者排行工作,而忘了自己本来的目标。”
“丢掉地图,捡起指南针,就是要有这种咬死目标的能力,时时刻刻问自己:我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这种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第二个角度,就是要重新评估风险。
按照地图的走法,会给你标出达到目标的最佳路径。可是,我们只要稍一反思,这个最佳路径的设计,其实包含了对于风险的回避。可是,风险这个东西,在这个时代,也在发生巨变。
“我们今天讲的很多大企业病、大组织病,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防范风险导致的。而很多创新企业,并不需要多少实质性的创新,仅仅是踏入那些大公司不敢踏入的无人地带,就可以了。
“所以为什么《爆裂》这本书说,“风险优于安全”,道理也在于此。”
“理解“指南针优于地图”这条原则的第三个角度,是行动为先。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干起来再说。”
“在理论中,理论和实践没有差别。而在实践中,理论和实践却有差别。”
“不用纠结有没有地图,带个指南针马上上路吧,一定会有收获。”
看到最后,每个创业者都像喝了一碗鸡汤,同时又有了指南针,就像马云的名言“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时代,有了指南针,还不乏激励,累了还有高营养丰富鸡汤喝,那还有什么能阻止我们朝着目标前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