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nita
我一直坚信,旅游和旅行,是两码事。
我也坚信,趁着年轻,就该多去旅行。
奇怪的是,我热衷于一个人的旅行。之前跟好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你喜欢一个人旅行吗?
我斩钉截铁地说,喜欢。而且我真的这么做过,也希望将来有更多机会享受一个人的旅途。
高中毕业的时候,和一个初高中的同学一起去了一趟云南,在旅行社办了半自助游那种。一路上,好吃是确实好吃,交通也挺方便,一般有接送,遇到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都很友善,没有所谓的“云南骗子”纠缠不清。
关于“云南骗子”这种带有严重地域歧视的偏见,我一直很不认同。将心比心,没有人喜欢被贴标签,地域也一样。好人坏人的界限,一样是五十度灰。
后来每每想起这段旅程,都感觉有点吃亏了。感慨自己的年轻与不谙世事,感慨本是囊中羞涩的自己缘何莫名其妙地花光了钱,感慨尚未体味到这个陌生地域的风土人情。
第一次明白,这不是我向往的旅程打开方式。
同行的女生非常爱自拍,一路上花了很多时间在摆拍上。无奈个人更倾向于记录一个陌生环境的人和物,而不是局限于自我。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出远门,是去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自从打开了义工+旅行的方式,就深深地喜欢上“旅行+”了。
附巴厘岛旅拍(剪辑菜鸟的奇葩角度)。
这很特别。你看待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可能会呈T字形扩展。
一个人深入当地的村庄,一个人去探索街头巷尾的美食,竟然没有感受到语言障碍带来的疏离感,慢慢地发现很多同道中人,走着走着,两个人,三个人,一群人。中国人,加拿大人,印尼人,美国人,荷兰人,英国人…
你看,一点都不孤独。跟兴致相同的人相处,太惬意了。
第二次出远门,挑战自己的身体承受能力,是独自去往西藏高原,这一次,换成了“打工换宿+旅行”。
详细的体验,可以看看我最开始写的几篇文章。
不敢说看到了人间疾苦和世间百态,至少懂得些许社会之道,从此学会正确避雷旅程中的大事小事。
难得在西域高原体会一段美妙的单身时光,很幸运结识了一位同在客栈打工的好友。前不久还一起在广州街头——迷路,吃干锅,侃大山。
一个人最好,不用将就。想玩嘛玩嘛,想吃啥吃啥,想睡哪儿睡哪儿,想上哪儿上哪儿,时间车票攻略自己定,酒店青旅民宿任意挑,走着走着就发现会遇到越来越多有趣的人,不同的国家语言文化性别兴趣特长,大家相识甚至相知相惜,真的很棒。
两个人更好。相爱相杀,互捧互怼,互相照顾,互相帮助,给你拍照指路作枕头,一起喝啤酒谈天论地看日出日落。
要多契合的两个人才敢一起踏上旅途呀。